云麓词心录·第二百四十六章.乌苏里江的墨色流光
第一章 江畔初逢:蓝锦衣袂里的星子
暮春的乌苏里江还带着料峭的清寒,暮色像一块被江水浸过的蓝丝绒,缓缓铺展在江面上。煜明背着画夹,沿着江岸走,鞋尖蹭过带着潮气的鹅卵石,惊起几只贴着水面低飞的白鸟。他是为寻一幅“江天暮色图”而来,却在转过一道弯时,被一阵清越的歌声攫住了心神。
那歌声像从水里捞出来的月光,带着水汽的凉,又裹着点暖,唱的是赫哲族的渔歌,调子简单,却有种直抵人心的辽阔。循声望去,只见几丈外的江滩上,立着个穿蓝锦长袍的男子,手里握着杆毛笔,正对着一块平滑的青石板凝神。夕阳的金辉勾勒出他挺拔的侧影,锦袍上绣着的鱼纹在光影里明明灭灭,像是活过来一般在衣袂间游动。
“好俊的身法。”煜明忍不住低叹。男子闻声回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目光落在煜明的画夹上:“这位先生也是来采风的?”
他便是哈普都·隽明,赫哲族里远近闻名的书法家。煜明早闻其名,不想在此偶遇,忙上前拱手:“在下煜明,久仰隽明先生大名。方才见先生笔走龙蛇,竟在石上写字,实在佩服。”
隽明放下毛笔,石面上已现一行墨字:“乌苏里江长,赫哲情意长。”字迹苍劲有力,却又带着水的柔婉,墨色在青石板上洇开,竟似与江水融为一体。“不过是闲来习字,让先生见笑了。”他指着不远处堆放的鲜鲤,“今日族里捕了头茬鱼,正要办个小宴,先生若不嫌弃,可愿一同坐坐?”
煜明本就想深入了解赫哲族文化,自然欣然应允。走近了才看清,江畔支起了几口大锅,雪白的蒸汽裹着鱼鲜的香气扑面而来。几个赫哲族女子穿着彩衣华饰,正围在锅边忙碌,银饰在夕阳下叮当作响,像一串流动的音符。有个扎着双辫的小姑娘,捧着一碗刚熬好的鱼汤递给隽明,脆生生地喊:“阿叔,尝尝鲜!”
隽明接过来,先递给煜明:“尝尝我们赫哲族的江水炖鲜鲤,喝了这碗汤,才算真正到过乌苏里江。”
汤碗温热,触手生暖。煜明喝了一口,鲜美的滋味在舌尖炸开,仿佛把整个江春都喝进了肚里。他抬眼望去,夕阳正沉到江心里,将江水染成一片金红,彩衣华饰的族人在光影里穿梭,笑语声随着江风飘远,构成一幅鲜活的民俗画卷。那一刻,他忽然理解了隽明石上那句“情意长”——这情意,是对江水的依恋,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传承。
第二章 墨香盈袖:月下论词的知音
夜渐深,江风带着凉意袭来。族人在江畔燃起了篝火,跳跃的火光映红了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有人弹起了口弦琴,有人跳起了鱼舞,煜明抱着膝坐在一旁,看隽明被几个年轻人围着,正手把手教他们握笔。
“落笔要稳,像江水流淌,看似柔和,实则内藏劲力。”隽明的声音在夜色里格外清晰,“我们赫哲族的文字,最早是刻在鱼皮上的,每一笔都带着江水的魂。”
煜明忽然想起自己带来的一本词集,里面恰好有几首描写赫哲风情的词作。他取出本子,借着篝火的光翻找,隽明见状也凑了过来。当看到那首《西江月·赫哲族书法家江畔风采》时,隽明的眼睛亮了:“这词……是先生所作?”
词中写道:
“江畔赫哲才俊,乌苏夜色清寒。
采风寻韵意阑珊,蓝锦华衣光灿。
笔落墨香飘远,心怀传统流丹。
民族文化韵千般,风采长留江畔。”
煜明有些不好意思地颔首:“今日见先生风采,一时有感而发。”
隽明却抚掌赞叹:“‘笔落墨香飘远,心怀传统流丹’,先生竟能透过笔墨,看到我心中所想。我们赫哲族的文化,就像这乌苏里江的水,看似平静,底下却奔涌着千年的底蕴。只是如今愿意静下心来传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他指着正在学字的几个少年:“你看他们,白天跟着父辈打鱼,晚上才有空摸笔。可就算再累,他们也不肯放下。因为他们知道,这一笔一划里,藏着我们族人的根。”
火光噼啪一声炸开,溅起几点火星。煜明望着隽明眼中的光,忽然觉得眼前的人不再只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文化的守夜人。他想起自己游历四方,见过太多被遗忘的传统,而在这里,在乌苏里江畔,却有这样一群人,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星辰。
“隽明先生,”煜明忽然开口,“我想把今日所见所闻,写成一部《云麓词心录》,记录下各地的民俗风情与文化传承。不知可否将您与赫哲族的故事,也写入其中?”
隽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郑重地点头:“若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赫哲族的文化,是我的荣幸。”他顿了顿,从随身的布袋里取出一张鱼皮,上面用墨线勾勒着简单的鱼纹,“这是我新创的鱼皮书法,先生若不嫌弃,便赠予你,权当是我们友情的开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