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云麓词心录:白云着 > 第二百七十一:镜头里的青绿诗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七十一:镜头里的青绿诗行

《云麓词心录》

【第一章 苔痕上砚池】

煜明推开听松阁的雕花窗时,谷雨刚过的湿雾正沿着青石板地漫上来。檐角铜铃上凝着的水珠忽然坠落,惊飞了窗台上那只啄食苔屑的灰雀——而沈砚生此刻正伏在案头,指尖捏着枚微距镜头,对着一方生了绿苔的砚台调焦。

“又在拍这些‘老东西’?”煜明将竹篮里的新茶搁在博古架上,篮底垫着的槲叶还沾着云麓山的晨露。沈砚生没回头,声音里裹着雾霭般的温润:“你瞧这砚池里的苔,像不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里被揉碎的石青?”

案上散落的相纸间,压着本线装册页,封面题着“苔纹笺”三字,正是沈砚生新拍的苔藓系列。煜明俯身拾起一帧照片:残碑上的苔衣在逆光下泛着半透明的绿,纹路细如工笔勾勒的水藻,某道裂缝里还嵌着粒露珠,将天光折射成微型的彩虹。

“记得那年在云麓古寺,”沈砚生忽然放下镜头,从册页里抽出张泛黄的便签,“你蹲在残碑前念‘苔痕上阶绿’,结果碑缝里窜出条蜥蜴,惊得你把墨锭掉进了苔丛——”便签背面是煜明七年前的字迹:“砚生以镜头作皴笔,苔纹皆成山水,其叶隙藏光处,竟有范宽‘雨点皴’的韵致。”

窗外的雨又淅淅沥沥落起来,打在院中那株百年银杏的叶面上,声响恰似暗房里显影液的汩汩流动。煜明想起三年前的梅雨季,他们在废弃的山神庙里搭暗房,沈砚生为了拍一张青苔覆盖的门环,跪在积水里半个时辰,直到膝盖浸出青苔般的绿痕。“你说光要‘养’在苔藓的褶皱里,”煜明望着砚台上蔓延的绿纹,“其实是你把光阴都养进了这些微观世界。”

【诗词嵌章·生查子·记古寺苔影】

“古寺锁烟青,碑裂苔纹细。君俯镜头低,惊起流萤碎。

露重湿春衣,墨溅苍鳞腻。待得显影时,绿满胶卷底。”

沈砚生此刻已将那帧残碑苔影装进梨花木相框,指着相角处一丝若有若无的银线道:“这是蜥蜴爬过的痕迹,被快门抓了个尾音。”煜明凑近看,果然见苔衣的纹路间,真有道亮痕蜿蜒如草书中的“之”字,像谁用光线在绿绒上写了句未完成的诗。

博古架上的铜漏滴到申时三刻,雨势渐密,将远处云麓山的轮廓晕成水墨长卷。沈砚生起身去取防潮箱里的旧胶片,樟木箱打开时散出淡淡的樟脑香,与潮湿的苔气混在一起,竟生出几分《楚辞》里“纫秋兰以为佩”的古意。

“前几日翻到你给《苔纹笺》写的跋稿,”他将一卷120胶片递给煜明,片基上还留着未擦净的显影液痕迹,“你说‘苔藓是大地的工笔画,而镜头是读画的放大镜’,倒比我这拍苔藓的人更懂微观里的乾坤。”煜明指尖划过胶片上的影像——那是片松针上的苔花,在大光圈下虚化成朦胧的绿雾,花心却亮得像枚碎钻。

【第二章 微观里的山河】

沈砚生打开紫檀木相盒时,雨珠正顺着窗棂织成珠帘。第一帧照片平躺在黑绒上,是块浸在溪水里的青石,石面的苔衣被水流冲刷出深浅不一的绿,阳光透过水面,在苔纹间织出金红色的网。

“这是去年在‘浣花溪’拍的,”煜明的指尖停在水纹与苔痕的交界处,“你说要找‘苔痕映水绿’的意境,结果被这石上的‘青绿山水’勾了魂。”沈砚生低笑,取出第二帧照片:“记得你当时蹲在溪边念‘水纹愁不起’,惊得鳑鲏鱼撞碎了苔影,倒让我拍到这团溶在水里的石青。”

相盒深处滑出张泛黄的信笺,是煜明随胶片寄给沈砚生的观后札记:“观《苔纹笺·溪石》,觉光影有宋画‘没骨’之妙。其苔如晕染,其水似皴擦,阳光穿隙处,竟是米芾‘云头皴’——”信笺背面有沈砚生的回笔:“煜明以画理解影,恰似以小令写长调,微观中见山河。”

雨声忽然与记忆里暗房红灯的滋滋声重叠。煜明想起某个深秋,他们在岳麓山的古枫下搭帐篷暗房,沈砚生为了拍一片附着苔藓的枫皮,用手电筒打了整夜的侧光。黎明时分煜明送去热酒,见朋友睫毛上凝着霜,相机液晶屏上却流转着苔藓叶脉里的星河。“你总说苔藓的褶皱里藏着光阴,”煜明望着相盒里那片枫皮苔影,“其实是你把时光都酿成了绿。”

【诗词嵌章·七律·观《苔纹笺·枫皮苔》】

“古枫裂处见春秋,苔锁龙鳞翠欲流。

细脉暗通湘水碧,微痕轻染麓山秋。

镜头分剖乾坤小,光影皴成草木幽。

忽忆寒宵呵冻指,枫皮缝里钓星稠。”

案头的豆油灯忽然爆出灯花,火星溅在《苔纹笺》手稿上,将“苔藓是大地的指纹”这句映得忽明忽暗。沈砚生起身去调灯芯,煜明趁机翻开相盒最后一格——里面不是照片,而是张褪色的电影票根,日期是五年前的秋分,《地球脉动》的纪录片专场。

“那天散场时下雨了,”沈砚生的声音从灯影里传来,“你说纪录片里的微观镜头像宋词的‘炼字’,我却觉得,你讲解苔藓孢子时眼里的光,比任何微距镜头都明亮。”煜明捏着票根的手指微微发颤,想起那晚他们踩着落叶走回书院,沈砚生忽然举起相机,说要拍“两个人的苔痕”。后来那张照片里,他们的脚印在湿土里交叠,被新生的绿苔勾勒出边缘,像谁在大地上拓下的半阙《踏莎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