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214章 辛毗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一次,辛毗跟随明帝去射猎野鸡。明帝说:“射猎野鸡真快乐啊!”辛毗说:“对陛下来说很快乐,但对臣子们来说却很辛苦。”明帝沉默不语,后来就很少出去射猎了。

上军大将军曹真在江陵征讨朱然,辛毗担任军师。回来后,被封为广平亭侯。明帝想要大规模兴兵征讨吴国,辛毗劝谏说:“吴、楚地区的百姓,狡诈难以驾驭,道路畅通的时候他们就归顺,道路险阻的时候他们就背叛,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只是现在。如今陛下拥有天下,那些不归顺的人,难道还能长久吗?从前尉佗称帝,公孙述僭越称帝,没过几年,有的臣服有的被杀。为什么呢?因为违背正道的人不能长久,而大德之人没有什么不能使臣服的。如今天下刚刚安定,土地广阔人口稀少。出兵之前应该先在庙堂上谋划,还要小心谨慎行事,何况如今谋划有缺陷却想要出兵,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先帝多次出动精锐部队,到了长江边又返回。如今六军的实力并不比从前强大,却又要重蹈覆辙,这并不容易。如今的计策,不如学习范蠡的养民政策,效法管仲的施政方法,采用赵充国的屯田策略,明白孔子的怀柔远方的主张;十年之内,强壮的人还没有老,儿童也长大可以作战,百姓知道仁义,将士们思奋图强,然后再出兵,那么就不用再次兴兵了。”明帝说:“按照你的意思,难道要将敌人留给子孙吗?”辛毗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把商纣王留给武王去对付,只是因为他知道时机。如果时机不到,难道能勉强行事吗?”明帝最终还是出兵征讨吴国,到了长江边就返回了。

魏明帝即位后,辛毗晋升为颍乡侯,食邑三百户。当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受到皇帝的信任,掌握时政大权,大臣们没有不和他们交往的,但辛毗却从不和他们往来。辛毗的儿子辛敞劝谏说:“如今刘放、孙资掌权,众人都依附他们,父亲您应该稍微降低一下姿态,随波逐流;不然一定会有人说您的坏话。”辛毗严肃地说:“皇上虽然不能说是聪明,但也不算昏庸。我立身行事,自有自己的原则。即使和刘、孙二人不和,也不过是不让我做三公罢了,有什么危害呢?哪有大丈夫想要做公卿却要毁掉自己的高尚节操呢?”冗从仆射毕轨上表说:“尚书仆射王思是老练勤恳的官吏,他的忠诚和谋略不如辛毗,辛毗应该代替王思。”明帝就这件事询问刘放、孙资,刘放、孙资回答说:“陛下任用王思,确实是想要他尽力办事,而不是看重他的虚名。辛毗确实忠诚正直,但他性格刚强专断,这是陛下应该仔细考虑的。”于是明帝就没有任用辛毗。辛毗后来出任卫尉。

魏明帝正在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百姓们因此承担了沉重的劳役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辛毗上疏劝谏皇帝,他说道:“我听说诸葛亮正在积极讲武练兵,而孙权也在辽东购买战马,从他们的行动来看,似乎有联合起来对我们不利的意图。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是古代贤明政治的重要体现。然而如今我们却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而且连年谷麦收成不佳,百姓生活困苦。《诗经》中说:‘百姓已经很劳苦了,应该让他们稍微得到一些安宁,施惠于中原地区,以安定四方。’希望陛下能够为国家社稷长远考虑,权衡利弊,不要过度劳民伤财。”明帝回复辛毗说:“两个敌虏尚未消灭就开始修建宫殿,这正是正直之臣直言进谏、树立名声的好时机。帝王的都城,应该在百姓劳苦时一并修建完成,使后代不再增加新的建筑,这是萧何为汉朝规划的策略。如今你是魏国的重臣,也应该理解其中的深意,明白国家发展的大局。”

明帝又想铲平北芒山,在山上修建台观,以便能够看到孟津。辛毗再次劝谏说:“天地的本性是高地高、低地低,如今却要反过来,这既不符合自然之理;而且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百姓不堪重负。况且如果九河泛滥,洪水成灾,而丘陵都被铲平,又将如何抵御呢?”于是明帝放弃了这个计划。

《魏略》记载:诸葛亮围攻祁山,未能攻克,于是退兵。张合追击时,被流箭射中身亡。明帝对张合的死感到惋惜,在朝堂上叹息说:“蜀国尚未平定,张合就死了,这可怎么办啊!”司空陈群说:“张合确实是良将,国家所依赖的人。”辛毗心里认为张合虽然可惜,但他已经死了,不应该在内部削弱皇帝的意志,而向外界表现出不够强大的样子。于是他握住陈群的手说:“陈公,这是什么话!在建安末年,天下离不开武皇帝,等到他把国家托付出去,文皇帝继位。黄初年间,人们也认为离不开文皇帝,等到他去世,陛下又龙兴继位。如今国内缺少的难道是张合吗?”陈群说:“也确实像辛毗说的那样。”明帝笑着说:“陈公可以说是善于变通了。”臣裴松之认为:比拟人物必须在同类之间进行,取譬喻也应当引用同类的事例,所以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是不能苟且的。辛毗想要弘扬皇帝的意志,应当举张辽之类的人为例,怎么能在一位将领的死上拿祖宗来作比呢?这是不应该说的,没有比这更不合适的了,进则违背同类,退则像是谄媚,辛毗刚正不阿的性格,不应该有这种行为。《魏略》已经难以令人信服,习凿齿又加以记载,我认为这个人受到的冤枉不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