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223章 王昶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昶,字文舒,是太原晋阳人。他家的家谱里记载,他的伯父叫王柔,字叔优;父亲叫王泽,字季道。郭林宗曾经说过,王柔和王泽小时候就知道郭林宗有识人的本事,就一起去拜访他,问自己适合做什么,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郭林宗笑着说:“你们俩都有当大官的才能,不过,叔优适合通过做官来出名,季道适合通过研究学问来进步。如果你们不按照自己的长处去做事,也不会有大成就。”王柔、王泽听了他的话。后来,王柔当了北中郎将,王泽当了代郡太守。

王昶年轻时就和同郡的王凌都很有名。王凌比他大,王昶像对待哥哥一样对待他。曹丕当太子的时候,王昶是太子文学,后来升为中庶子。曹丕当了皇帝后,王昶被调任散骑侍郎,又当了洛阳典农。当时,京城附近树木很多,王昶就开垦荒地,鼓励百姓种田,开垦出来的田地特别多。后来,他又升任兖州刺史。明帝曹叡即位后,王昶又被加封为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虽然王昶在外地做官,但他心里一直想着朝廷的事。他认为,魏国继承了秦汉的弊端,法律制度太繁琐,不大大修改国家的制度,按照古代圣王的风范来治理,却想让国家的治理和教化复兴,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写了《治论》,大致按照古代的制度又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又写了十多篇兵书,讲打仗时用正兵和奇兵的方法,青龙年间,他把这些书都献给了朝廷。

他给侄子和儿子起名字,都按照谦虚实在的原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侄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他还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们:

一个人当儿子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珍惜自己的身体,保全自己的品行,来显扬父母。这三件事,人人都知道是好事,可是却有人不珍惜自己,破坏自己的家庭,陷入灭亡的灾祸,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从小学的东西不对。孝敬父母、仁爱、讲义气,这是所有好行为里最重要的,做到了这些,才能立身,这是做人的根本。你孝敬父母,家族里的人都会安心;你仁爱讲义气,乡亲们都会敬重你。这些是在心里做到了,名声自然就会传出去。如果一个人不好好做根本的事情,却违背这些根本的东西,去追求那些虚浮华丽的东西,去结成小团体;追求虚浮华丽就会有虚伪的毛病,结成小团体就会有内部矛盾的祸患。这两样东西的害处,是很明显的,可是还是有很多人重蹈覆辙,追求那些次要的东西,这都是因为被眼前的名誉利益迷惑了。富贵和名声,是人人都喜欢的,可是君子有时候得到了也不会去享受,为什么呢?因为君子讨厌那些不正当的手段。人们害怕的是,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只想要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辱的祸患,后悔也来不及了。俗话说:“如果不知道满足,就会失去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会永远满足。看看过去的事情,想想将来的事情,从来没有靠追求名声利益、贪得无厌,还能保全自己的家业、永远享受福气的。我希望你们立身行事,要遵守儒家的教导,实践道家的言论,所以我给你们起的名字都和清静谦虚有关,希望你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就能想到它的意思,不敢违反。古代的盘子、盂子上有铭文,手杖上也有告诫的话,低头抬头都能看到,用来防止自己做错事。何况是自己的名字,能不警惕吗?事情做成了却很快失败,是因为做事情太急躁;事情慢慢做成,才能有好的结果。早上开花的草,到晚上就凋零了;松柏却很茂盛,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有远大志向的君子讨厌急躁,告诫自己不要犯这种错误。如果范匄在秦国的客人面前炫耀,他父亲武子就会打他,打断他帽子上的簪子,因为他讨厌儿子在别人面前炫耀。古人说:一个人有了优点,很少不自己夸耀的;有了才能,很少不自己骄傲的;夸耀就会掩盖别人,骄傲就会欺凌别人。掩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掩盖他;欺凌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欺凌他。晋国的三郤被杀,周朝的王叔获罪,不都是因为喜欢炫耀自己的优点、骄傲好争的过错吗?所以,君子不自己夸耀自己,不是为了谦让别人,而是讨厌那种掩盖别人优点的做法。能够委屈自己才能伸张正义,谦让才能有所得,示弱才能变强,很少有不成功的。诋毁和赞誉,是产生爱和恨的原因,也是产生祸和福的关键,所以圣人很谨慎。孔子说:“我对别人,没有诋毁过谁,也没有赞誉过谁;如果要赞誉谁,一定要先考验考验。”又说:“子贡总爱议论别人。赐啊,你真的比别人强吗?我没有时间做这些事。”像孔子那样的圣人,都还这么谨慎,何况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轻易地诋毁和赞誉别人呢?

从前,伏波将军马援告诫他的侄子们说:“听到别人的坏话,应该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但嘴里不能说。”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裴松之认为,马援的这个告诫可以说是极其恳切的教导,不可更改的训诫。一般来说,说别人的过失,是指在家中私下说的,别人还不知道,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如果是已经做了的事情,得失已经暴露在世人面前,根据别人的善恶来作为自己的警戒,那和马援说的就有所不同了。然而马援告诫说称赞龙伯高的美德,说杜季良的坏话,导致事情传到当时的皇帝那里,杜季良因此而失败。说话伤害人,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这与他所告诫的,自相矛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