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上表陈述司马师的罪状,内容如下:
“已故的相国司马懿,一生都在辅佐魏室,忠心耿耿。先帝明皇帝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司马懿竭尽全力,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原本计划消灭曹魏的两个主要敌人,安定天下。为此,他开始分配军粮,准备同时发起攻击。然而,他不幸去世了。齐王认为司马懿有辅佐自己的大功,于是让司马师继承父亲的事业,承担起国家的大事。但司马师年轻气盛,却以生病为由推脱责任,坐拥强大的军队,却没有尽到臣子的本分。朝中的大臣们纷纷指责他,有志之士也对他嗤之以鼻,他的这些行为天下皆知,这是他的第一大罪状。
司马懿制定了消灭敌人的计划,准备好了军粮,确定了进攻的日期。作为大臣,司马师应当为国家解除危难;作为人子,他应当继承父亲的遗愿。然而,父亲刚刚去世,他就停止了行动。从臣子的角度看,他不忠诚;从儿子的角度看,他不孝顺。这是他的第二大罪状。
敌人撤退时经过东关,司马师擅自发动军队,三路兵马同时进攻,结果却损失惨重,多年的军事成果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导致敌人再次入侵,天下陷入动荡,百姓死伤无数,流离失所。这是他的第三大罪状。
敌人倾全国之力,号称五十万大军,向寿春进发,企图直捣洛阳。幸亏太尉司马孚和我们共同商议,决定封锁险要之地,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而是坚守新城。淮南的将士们奋勇杀敌,日夜坚守阵地,历经百日苦战,死伤无数。自魏国建立军队以来,还没有过如此艰难的战斗。然而,司马师却一意孤行,不考虑封赏将士,独揽大权,对军务不闻不问。这是他的第四大罪状。
前中书令李丰等人,因为司马师没有臣子的气节,想要商议罢免他的职位。司马师得知后,将李丰请来,当晚就将其勒死,尸体被装进棺材。李丰等人作为大臣,是帝王的心腹,却被司马师擅自处死,死得毫无罪名。这说明司马师有目无君主之心。这是他的第五大罪状。
司马懿曾多次称赞齐王是一个合格的君主,君臣之间的关系已经确定。齐王侍奉司马懿十五年,原本打算归还政权。司马懿巡视武库时,齐王下诏询问禁军的情况,司马师却擅自做主,废黜了齐王,并且罗织罪名。司马孚是司马师的叔父,性格仁慈孝顺,他追送齐王,悲痛欲绝。然而,司马师却心怀残忍,不顾大义。这是他的第六大罪状。
已故的光禄大夫张缉,无端被杀,他的妻子儿女也被牵连,甚至连母亲和皇后都受到牵连。司马师逼迫恐吓至尊,强行催促驱赶,当时所有人都感到悲痛和惊愕。然而,司马师却为此庆祝,反而感到高兴。这是他的第七大罪状。
陛下即位后,聪明神武,凡事都经过圣心考虑,想要推崇节俭,天下百姓听说后,无不欢欣鼓舞。然而,司马师却不思悔改,不恢复臣子的礼仪,反而征兵募士,破坏宫内设施,列侯们只能自我防卫。陛下即位后,他一次也没有朝觐。陛下想要亲自去司马师的住处探望他的病情,却被他拒绝,不让他进去。他不遵守法度。这是他的第八大罪状。
最近,领军许允本应担任镇北将军,他用厨房的钱赏赐士兵,却被司马师上奏朝廷,加以惩罚。虽然说许允被流放,但在路上却被饿死。天下百姓听说后,无不感到悲伤。这是他的第九大罪状。
三方的守军,一夜之间全部被撤换,他大量选拔精兵,来保卫自己。五营的领兵,空缺不补,他大量搬运武器装备,充实自己的营地。天下百姓都知道这件事,人人都心怀怨恨,谣言四起,使天下人对他产生怀疑。这是他的第十大罪状。
他大量减少守军,占据高官厚禄,使边境空虚,想要独揽大权,以实现他的邪恶野心。他招募屯田的士兵,给予他们丰厚的奖赏,阻碍军队的正常行动,破坏旧有的法律制度。他将各地的藩王和公爵聚集在邺城,想要将他们全部杀死,然后一举废黜君主。上天不会助长邪恶,使他的阴谋无法得逞。这是他的第十一大罪状。
我们的先人一直跟随太祖武皇帝征战四方,讨伐凶恶的敌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后来,他们又与高祖文皇帝一起接受了汉朝的禅让,开创了大魏的基业,就像尧舜禅让一样。我们与安丰护军郑翼、庐江护军吕宣、太守张休、淮南太守丁尊、督守合肥护军王休等人商议,都认为我们世代蒙受皇恩,历经千年风雨,一直想要尽忠报国,以保全社稷和君主的安危为己任。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即使烧死妻子儿女,吞炭毁容,我们也死而无憾。
按照司马师的罪状,应该处以极刑,以彰显他的邪恶。按照《春秋》的礼法,一个人如果有一代行善,那么他的子孙十代都可以得到宽恕。司马懿有大功,天下人都知道。按照古代的礼法,应该废黜司马师的侯爵,让他回到自己的府邸。他的弟弟司马昭,忠诚正直,宽厚明智,乐于行善,喜欢结交贤士,有高尚的品德,对国家忠诚,与司马师不同。我们愿意以死担保,他可以代替司马师辅佐圣上。太尉司马孚,忠诚孝顺,谨慎小心,应该得到皇上的亲近和宠爱,让他担任保傅。护军散骑常侍望,忠诚公正,尽职尽责,有迎接圣驾的功劳,可以担任中领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