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226章 毋丘俭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春秋》的礼法讲究大义灭亲,所以周公杀死了自己的弟弟,石碏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季友毒死了自己的哥哥。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也是为了保全家族。鲧被杀而禹被任用,这是圣人的典故,古今都传颂。希望陛下将我们的奏章交给朝堂上的大臣们共同商议。如果我们的建议合理,就让司马师辞去职位,让贤能的人来代替他,停止战争,恢复和平,就像三皇五帝时代一样。那么,天下就会恢复安宁。

如果司马师仗着自己的权势和军队,不肯自动退位,那么我们将率领我们的军队,日夜兼程,随时听从陛下的命令。我们今天上奏,只是希望大魏能够永存,陛下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远离灭亡的危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天下能够统一。让忠臣义士们不愧于三皇五帝的教诲。我们担心一旦战争爆发,天下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已经上奏,将三征及州郡国典农的事务移交给其他官员,让他们安抚各自的部下,不得轻举妄动。我们已经将这些情况详细地上报给陛下,希望陛下能够爱惜自己的身体,明察秋毫,以安定天下。

司马师专权跋扈,赏罚由他自己决定。听说我们起兵后,他一定会下诏书禁止交通,使我们的信使无法通行,擅自再次征调军队,进行抓捕。这些诏书都是司马师伪造的,不是陛下的诏书,各地官员都不得执行。我们距离陛下较远,担心文书无法全部传达,所以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赏罚,以方便行事,等事情结束后再详细上报。

大将军司马师统领内外军队去讨伐他们。另外,他派遣诸葛诞指挥豫州的军队从安风津出发,准备进攻寿春;又派遣征东将军胡遵指挥青州和徐州的军队驻扎在谯县和宋县之间,切断了他们返回的道路。大将军自己驻扎在汝阳,派遣监军王基督指挥前锋的军队占据南顿等待敌人。他命令各军都坚守阵地,不要轻易与敌人交战。

毋丘俭和文钦进不能战斗,退又担心寿春被袭击,无法回去,他们无计可施,不知道该怎么办。淮南的将士们,家都在北方,军心涣散,投降的人接连不断,只有淮南新归附的农民还愿意为他们效力。

大将军派遣兖州刺史邓艾指挥泰山的军队一万余人到达乐嘉,故意示弱来引诱敌人。大将军随后也亲自赶到。文钦不知道这是计策,果然在夜里前来偷袭邓艾的军队。不巧天亮了,他看到司马师的大军兵马强盛,于是只好退回去了。(《魏氏春秋》记载:文钦的次子文俶,小名鸯,年纪还小,但勇力过人。他对文钦说:“趁着他们还没有安定下来,攻击他们可以打败他们。”于是他们分成两队,夜里夹攻司马师的军队。文俶率领壮士先到,大声呼喊大将军,军中一片混乱。文钦没有按时赶到。等到天亮,文俶退回去了,文钦也只好回去。《魏末传》记载:殿中有个叫尹大目的人,小时候是曹氏家的奴隶,经常侍奉在皇帝身边,大将军带着他一起行动。尹大目知道大将军已经出发了,就请求说:“文钦本来是您的心腹,只是被人误导罢了,而且他是天子的同乡。我过去被文钦信任,请求让我去追上他,劝说他,让他和您恢复友好关系。”大将军同意他去。尹大目独自一人骑着大马,穿着铠甲,追赶文钦,远远地和他说话。尹大目心里实际上是想让曹氏安定,但他却故意说:“您何必这么辛苦,难道不能再忍耐几天吗?”他想让文钦明白他的意思。但文钦却一点也没有明白,反而更加严厉地骂尹大目:“你是先帝的家人,却不念报恩,反而和司马师作乱;你不怕上天,上天不会保佑你!”说着就张弓搭箭,想射尹大目。尹大目流着泪说:“世事败坏了,你好好努力吧。”)

大将军派遣骁勇的骑兵追击,大败他们,文钦逃跑了。这一天,毋丘俭听说文钦战败,非常害怕,连夜逃跑,军队溃散。等到到达慎县时,左右的士兵逐渐离开毋丘俭,只剩下他的小弟弟秀和孙子重藏在水边的草丛中。安风津都尉部下的百姓张属走过去射死了毋丘俭,把他的首级送到京都。张属被封为侯。秀和重逃到了吴国。那些被毋丘俭和文钦胁迫的将士们都投降了。(文钦给郭淮写信说:“大将军司马昭和太傅司马懿都接受了先帝的顾命,登上床握住手臂,把天下托付给他们,这是远近都知道的。后来因为权势和利益,就断绝了他们的祭祀,以及他们的亲信和党羽,都是当时的俊杰,真是令人痛心,怎么办呢?您和大司马司马懿有深厚的恩情,情义坚定,像金石一样,这个时候,我想您一定更加痛苦,难以忍受。王太尉因为司马懿专权,暗中想起兵,但最终没有成功,反而被诛杀,还牵连了楚王,我想您一定非常后悔。太傅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肆意地暴虐,一天比一天厉害,放逐君主,杀死皇后,残害忠良,包藏祸心,竟然篡位弑君。这都能忍受,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我因为名分和大义,侍奉君主有节操,忠诚和愤恨从内心发出,忘记了睡觉和吃饭,没有什么舍不得的。正好毋丘俭从父亲那里得到书信,传达了您的意思,尽到了侍奉君主的道义,想要振奋起来,像太公一样,只是需要东方的呼应。听到这个消息,我怎么能不激动呢?因此,我不顾妻子儿女的痛苦,立即和毋丘俭率领三万多人的义军,向西奔赴京师,想要扶持王室,扫除奸邪叛逆,踮起脚来向西望,却得不到消息,鲁望高子,不足以比喻这种急切的心情。当仁不让,何况是拯救君主的危难,考虑到道路遥远艰难,所以没有约定时间。然而同舟共济,安危与共,祸患已经相连,不是言语所能解释的,这是您所明白的。我们共同侍奉曹氏,积累信任于魏朝,行路的人都知道。然而在朝的士人,贪图利益,苟且偷生,这是烈士所耻辱的,您所轻视的,连商人都不忍心做的事,何况是当权的士人呢?军队驻扎在项地,小人在闰月十六日另外进军,在乐嘉城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的军队很快就崩溃了,我们所斩杀的,不再计算,只是应该长驱直入,直接到达京师,然而流言蜚语先到了,毋丘俭不再详细考虑,反而认为小人弄错了,各军就瓦解了。毋丘俭回去,追寻解释,已经来不及了。小人回到项地,又遇到王基等十二军,追寻毋丘俭,进军讨伐他,立即攻克,所向披靡,后来没有后援怎么办?孤军在梁昌,进退两难,回到寿春,寿春又走了,狼狈不堪,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归顺大吴,借兵乞食,像伍员一样。不如做仆人,怎么能让人心情愉快,为君主报仇,让曹氏稍微享受祭祀,这也是大国所希望的。希望您不要让程婴、杵臼在前代独享盛名,而让大魏没有鹰扬之士吗?现在大吴崇尚大义,深深同情。然而我在国家中地位很高,和远方的人势同水火,每天都想一起起兵,瓜分中国,不愿意独自占有。您一定想共同忍耐,胸怀大志,应该扩大势力,恐怕秦川的军队不能单独起兵。现在的计划,应该委屈自己,伸张正义,把命运寄托于归汉,东西一起起兵,才能打败司马师的党羽。仔细考虑我的话,如果我的计划可以采纳,应该让汉军制定时间,让天下人考察,和周公、召公一样分封,以此来托付儿孙。这不是小事,大丈夫宁愿孤独,所以向远方表达忠诚,希望得到好的回应。”当时郭淮已经去世,文钦不知道,所以有这封信。《世语》记载:毋丘俭被杀时,他的同党有七百多人,侍御史杜友审理这个案子,只举出十个首犯,其余的都释放了。杜友,字季子,是东郡人,在晋朝担任冀州刺史、河南尹。他的儿子杜默,字世玄,担任过吏部郎,卫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