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元年(公元250年),皇帝前往高平陵祭拜,钟会陪同前往。当时司马懿发动政变,众人惊恐不安,只有钟会的母亲镇定自若。中书令刘放、侍郎卫瓘、夏侯和等人询问她为何能如此冷静。她回答:“大将军曹爽奢侈无度,我早就怀疑他不能长久。太傅(司马懿)为了国家的安定,一定会采取行动。我的儿子在皇帝身边,我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而且听说他们出兵时没有携带重要的武器,这场变故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果然如她所料,曹爽很快被司马懿制服。
钟会在朝廷中历任机密职位十余年,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他的母亲时常提醒他:“我年轻时读过范氏少子为赵简子设伐邾之计的故事,虽然他取得了成功,但他的母亲认为这是靠诡计取胜,不是长久之计。我欣赏那种做事正直、心怀天下的品质。你要保持正直的心,我知道你不会有事的。但你要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不辱没先辈。”她还教导钟会,即使是日常琐事,也要做到诚信待人,取舍分明。
有人问钟会的母亲:“这些事情是不是太琐碎了?”她回答:“君子的品德都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如果认为小善无益而不去实践,那是小人的做法。我并不喜欢那些只追求虚名而忽视实际的人。”钟会从小到大,生活简朴,亲自处理家务,以身作则,崇尚节俭。他见到财物时,总是想到是否符合道义,从不轻易接受。钟会多次被赏赐大量钱财,但他都主动上交公家,自己从不留下。他在五十九岁时,于甘露二年二月突然患病去世。在他下葬前,皇帝特地下令,让大将军高都侯为他提供丰厚的丧葬用品,并且丧葬所需一切费用均由国家承担。
当时有人讨论钟会的葬礼,认为公侯的配偶应有不同的称谓。根据《春秋》的礼制,应尊重典礼,不能将所有女性家属统称为“妾”。于是决定称钟会为“成侯命妇”。他的葬礼按照古代礼制进行,体现了对他的尊重。钟会的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智慧和远见,对钟会的成长和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为钟会日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起初,东吴的大将全琮是孙权的姻亲重臣。全琮的儿子全怿、孙静,以及他的侄子全端、全翩、全缉等人都带着兵来救诸葛诞。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和家里人闹矛盾,还带着母亲以及几十户部曲一起渡过长江,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钟会献计,秘密伪造全辉、全仪的书信,让他们的亲信带入城中交给全怿等人。信中说东吴对全怿等人未能解寿春之围十分愤怒,打算诛杀诸将的家属,所以他们才投降魏国。全怿等人十分恐惧,于是带着所部打开东城门投降,都得到了封赏。从此城中人心大乱。寿春被攻破,钟会的计策功不可没,他受到的宠信日益深厚,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张良(字子房)。班师回朝后,钟会被提拔为太仆,但他坚决推辞不就任。他以中郎的身份在大将军府掌管记室事务,成为司马昭的心腹。因参与平定诸葛诞之功,他被进爵为陈侯,但多次辞让不受。皇帝下诏说:“钟会主管军事,参与谋划,料敌制胜,有谋略之功。但他谦让辞让,态度诚恳,多次推辞,心意坚决。古人尚且重视不居功的品德,准许他的请求,成全他的美名。”之后,钟会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虽然他属于外朝官员,但朝廷的政事得失、世间的取舍,他都参与其中。嵇康等人的被杀,都有钟会的谋划。
司马文王认为蜀国大将姜维多次侵扰边境,料想蜀国地域狭小,百姓疲惫,财力物力都已耗尽,于是打算大举伐蜀。钟会也认为蜀国可取,提前与司马文王共同筹划地形,分析形势。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冬天,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司马文王命令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等州制作船只,并让唐咨建造能在海上航行的大船,表面上是为了伐吴做准备。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天,朝廷下诏让邓艾、诸葛绪各统领三万多人,邓艾赶赴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赶赴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钟会统领十万大军,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发。他先命令牙门将许仪在前面修路,自己在后面跟进。结果桥面有洞,马匹陷入,钟会下令将许仪斩首。许仪是许褚(曹操时期的猛将)的儿子,对王室有功,但钟会毫不宽恕。各军闻讯,无不震惊恐惧。蜀国命令各城不得出战,全部撤退到汉城、乐城防守。魏兴太守刘钦赶赴子午谷,各路大军齐头并进,抵达汉中。蜀国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各率五千兵力。钟会派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带一万人,荀恺围攻汉城,李辅围攻乐城。钟会径直前往,从阳安口出发,派人祭拜诸葛亮之墓,又派护军胡烈等人先行,攻破关城,夺取了库藏和积谷。姜维从沓中返回,到达阴平,集结士兵,准备赶赴关城。还未到达,听说关城已破,便撤退到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人会合,共同据守剑阁抵御钟会。钟会发布檄文给蜀国的将吏士民,内容如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