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汉朝衰败,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的生命几乎灭绝。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武圣明,平定混乱,拯救了将要坠亡的国家,创建了我大魏。高祖文皇帝(曹丕)顺应天命,继承帝位。烈祖明皇帝(曹叡)继承先辈的光辉,拓展宏伟的基业。然而,在江山之外,仍有不同的政治和风俗,许多百姓未能接受王化,这是三位先祖遗留的憾事。如今主上圣德广被,继承前业,宰辅忠诚肃敬,为王室辛勤操劳,施政仁爱,万邦和睦。向蛮夷施德,远方的肃慎也来进贡。可悲的是巴蜀之地,百姓独为叛民,仍劳役不止。因此,主上命令六军,执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等军,分五路并进。古时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理。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所以虞舜用歌舞感化有苗,周武王有散财、发粮、表彰贤人的美德。如今镇西将军我奉命统帅大军,希望能广施教化,拯救百姓,不是为了穷兵黩武,满足一时的政治需求。在此简要说明安危要点,望诸君敬听话言。
益州先主刘备,那可是世间少有的英才。他早先在北方起兵,却在冀州、徐州一带屡遭挫折,命运一度掌握在袁绍、吕布等人手中。后来,太祖曹操救了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刘备后来还是背弃了曹操,转而和诸葛亮谋划夺取秦川,姜维也多次出兵陇右,侵扰我们的边境,让氐、羌等族不得安宁。当时我们魏国也是多事之秋,无暇进行大规模征伐。
如今,边境早已安定,国内也风平浪静。我们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集中兵力对蜀。可蜀国呢?就那么一州之地,兵力分散,到处设防,哪能抵挡得了我们魏国的精锐之师?再说,过去在段谷、侯和的那些失败,让蜀军士气低落,他们哪还能对抗得了我们?这几年来,蜀国就没消停过,百姓疲惫不堪,哪能和我们魏国的子民相比?
想当年,蜀相张鲁被秦国擒获,公孙述被汉朝枭首。这天下九州的险要之地,哪能永远属于一个姓氏?这些往事,想必各位也都耳熟能详。
真正聪明的人,能在危险还没成形时就预见它;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在祸患还没萌芽时就规避它。这就好比微子离开商朝,成了周朝的座上宾;陈平背弃项羽,转而为汉朝立下大功。谁愿意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明知道有毒却还要喝下去,为了那点俸禄而不知变通?
如今我们大魏,施恩如天,宰辅宽宏大量,先施恩惠,后用惩罚;爱惜生命,厌恶杀戮。就说以前吴国的孙壹,带着人马投降我们,立马被封高官厚禄,待遇优厚。还有文钦、唐咨,本来是我们的大敌,背叛君主,仇视我们,后来不也投降了?唐咨被我们抓住后,儿子又投降了,照样做了将军,封了侯,还参与国家大事。孙壹他们走投无路时来投降,我们尚且如此优待,何况是巴蜀那些有见识、能见机行事的贤才呢?
要是真能好好反省成败得失,毅然决然地转变方向,效仿微子、陈平的榜样,那福分就能和古人一样流芳百世。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种地的不用换田,做生意的不用换铺子,远离了那种如累卵般危险的日子,过上永远安稳幸福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
但如果还想着得过且过,执迷不悟,那我们大军一到,玉石俱焚,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所以,还是好好权衡利弊,自己找条后路吧。这些话要广而告之,让大家都听听。
邓艾在追击姜维到阴平后,精心挑选了一批精锐部队。他计划从汉德阳出发,途经江由、左儋道,直奔绵竹,进而快速向成都进发,与诸葛绪一同行动。然而,诸葛绪原本接到的命令是截击姜维,他认为向西行进不在诏令范围内。于是,他决定进军白水与钟会会合。钟会随后派遣将军田章等人从剑阁西出发,直接前往江由。在距离目的地不到一百里的地方,田章的部队遭遇并击败了蜀军的三校伏兵。邓艾闻讯后,命令田章作为先锋,继续向前进发。钟会与诸葛绪的大军则一同向剑阁进发。钟会为了独掌军权,暗中奏报诸葛绪畏缩不前,导致诸葛绪被召回。这样一来,所有军队都归钟会指挥。
钟会随后进攻剑阁,但未能攻克,只能撤退。蜀军则据险坚守。与此同时,邓艾成功抵达绵竹,与诸葛瞻展开激战并将其斩杀。姜维等人听闻诸葛瞻战败后,率领部队向东撤退,进入巴地。钟会趁机进军至涪县,并派遣胡烈、田续、庞会等人追击姜维。邓艾则继续向成都进军,刘禅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命令姜维等人向钟会投降。姜维到达广汉郪县后,命令士兵放下武器,将符节交给胡烈,随后向东前往钟会处投降。
钟会在奏报中详细描述了战况,称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率四五万大军,兵甲鲜明,绵延数百里。他派遣众将分兵把守要道,断绝蜀军退路。他手书诏令,向姜维等人展示投降的生路。最终,蜀军走投无路,纷纷投降。钟会引用古代帝王的仁义之师,强调魏军的胜利是“有征无战”的体现。他提到自己宣扬魏国的恩德,恢复蜀地的社稷,安抚百姓,减免赋税徭役,以德礼教化百姓,改变了当地的风俗。百姓安居乐业,对魏国的统治感到满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