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固去世后,留下两个儿子:长子拔奇和小儿子伊夷模。拔奇品行不佳,国人便共同拥立伊夷模为王。早在伯固当政时,高句丽就屡次侵犯辽东,还收容了五百多家逃亡的胡人。建安年间,公孙康出兵攻打高句丽,攻破其都城,焚烧城邑村落。拔奇因身为兄长却未能继位而心生怨恨,便与涓奴加各率属下三万多户百姓向公孙康投降,迁居到沸流水畔。那些投降的胡人也背叛了伊夷模,伊夷模只得另建新城,也就是如今高句丽的所在地。拔奇后来前往辽东,留下一个儿子在高句丽,就是如今的古雏加駮位居。此后高句丽再次攻打玄菟郡,玄菟郡与辽东郡联合出兵,将其大败。
伊夷模原本没有儿子,他与灌奴部女子私通,生下一子取名位宫。伊夷模死后,位宫被立为王,也就是现在的高句丽王。位宫的曾祖父也叫宫,他出生时就能睁开眼睛看人,国人都觉得不吉利。等他长大后,果然性情凶虐,屡次劫掠周边,国家被他折腾得残破不堪。如今这位新王出生时,也是落地就能睁眼视物。高句丽语中 “位” 是相似的意思,因为他长得像祖父,所以取名位宫。位宫孔武有力,骑术精湛,擅长狩猎射箭。景初二年,太尉司马懿率军征讨公孙渊,位宫派主簿大加率领数千人协助魏军。正始三年,位宫攻打西安平,正始五年,被幽州刺史毋丘俭击败,这些事迹在《毋丘俭传》中有详细记载。
东沃沮位于高句丽盖马大山以东,濒临大海。这里地形东北狭窄,西南狭长,绵延近千里,北与挹娄、夫馀接壤,南与濊貊相邻,有五千户人家。这里没有大的君王,世世代代以村落为单位,各有首领。他们的语言与高句丽语大致相同,只是有些细微差异。
汉初,燕国流亡之人卫满在朝鲜称王,当时沃沮都归他管辖。汉武帝元封二年,朝廷讨伐朝鲜,杀了卫满的孙子右渠,将其地分为四郡,把沃沮城设为玄菟郡。后来因受到夷貊侵扰,玄菟郡迁徙到高句丽西北,就是现在所说的玄菟故府,沃沮则改属乐浪郡。汉朝因为这里地域辽阔,在单单大岭以东分设东部都尉,治所设在不耐城,专门管辖东边七县,当时沃沮各城也都设为县。汉光武帝建武六年,朝廷精简边郡,东部都尉因此撤销。此后都让各县的渠帅担任县侯,不耐、华丽、沃沮等县都成为侯国。夷狄之间互相攻伐,只有不耐濊侯至今仍设置功曹、主簿等官职,这些职位都由濊人担任。沃沮各个村落的渠帅都自称三老,这是过去县国的制度。
沃沮国家弱小,夹在大国之间,于是臣服于高句丽。高句丽又在他们中间设置大人为使者,负责统领事务,还派大加督促收取租税,包括貊布、鱼、盐和海中食物,沃沮人要从千里之外运来,还要进献美女作为婢妾,高句丽对待他们如同奴仆。
沃沮土地肥沃,背山面海,适合种植五谷,百姓擅长农耕。这里的人性格质朴正直,强悍勇猛,牛马较少,擅长持矛步战。饮食起居、衣服礼节和高句丽相似。《魏略》记载他们的嫁娶之法:女子十岁时,就互相许配。婿家将女子迎娶过去,抚养长大作为媳妇。到成年时,女子再回到娘家。女家向婿家索要聘钱,钱交齐后,女子才再次回到婿家。
他们的葬礼是制作长十多丈的大木椁,开一头作为门。新死者都暂时浅埋,仅盖住身体,等皮肉腐烂后,再取骨放入椁中。一家人共用一个木椁,雕刻死者生前的模样,按死者数量制作。还有瓦钅历,里面装米,挂在椁户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