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刘备来到江州北边,然后顺着垫江水来到涪城,这里距离成都有三百六十里。刘璋听说刘备来了,竟然亲自带着三万多步兵和骑兵,还准备了豪华的车马和营帐,一路上浩浩荡荡,那场面,真是威风八面,阳光照在车马和营帐上,光芒四射。刘璋到了涪城,就和刘备会面了。两人见面后,双方的将士们你来我往,互相交流,还摆起了酒宴,痛痛快快地喝了一百多天的酒。刘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还给了刘备大量的物资,让他去攻打张鲁。一百多天后,两人才分别。《吴书》里记载,刘璋送给刘备二十万斛大米、一千匹马、一千辆车,还有数不清的丝绸锦帛。
可谁能想到,第二年,刘备到了葭萌关后,不但没去打张鲁,反而调转马头,向南攻打刘璋的地盘。刘备的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刘璋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建安十九年,刘备的大军包围了成都,这一围就是几十天。当时,成都城里还有三万精兵,粮草和物资也足够支撑一年,城里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决心和刘备拼个你死我活,要和成都共存亡。
可刘璋看着满城的百姓,心里实在不忍心。他说:“我们父子在益州统治了二十多年,却没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三年来,老百姓为了打仗,死伤无数,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草地,这都是因为我的缘故啊,我怎么能心安理得呢!” 说完,刘璋就打开城门,出城投降了。他手下的人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刘备把刘璋迁到南郡公安,还把他原来的财物和振威将军的印绶都还给了他。
后来,孙权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孙权为了拉拢人心,就任命刘璋为益州牧,让他驻守在秭归。刘璋去世后,南中地区的豪强雍闿占据益郡造反,归附了东吴。孙权又封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让他镇守在交州和益州的交界处。直到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刘阐才回到东吴,后来还做到了御史中丞的职位。
其实,刘璋的长子刘循,娶了庞羲的女儿。刘备平定蜀地后,庞羲做了左将军司马,刘璋就请求让刘循留在庞羲那里。刘备也没为难他们,封刘循为奉车中郎将。就这样,刘璋的两个儿子,一个在东吴,一个在蜀汉,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能团聚。
后人评价说,以前魏豹听到许负的预言,就把薄姬娶进家门;刘歆看到图谶上的文字,就改了自己的名字和表字,可最后他们自己都没能逃过灾祸。不过,福气却降临到了他们的后代身上。这说明老天爷的安排不能随便强求,天命也不是想怎么盼就能怎么来的,这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例子可以证明的。
再说说刘璋的父亲刘焉,他听到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就一心想着占据益州;听了看相人的话,就忙着给儿子求婚吴氏。他还私自制造皇帝用的车驾和服饰,妄图夺取天下,真是被权力和野心冲昏了头脑!刘璋这人,本来就没什么雄才大略,却在这乱世之中占据着一方地盘。他这种没有本事却坐在高位上的人,就像骑着老虎却没本事驾驭,早晚要招来灾祸。他的基业被别人夺走,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算不上什么意外的不幸。
张璠也说,刘璋这人虽然性格愚笨软弱,但心地还算善良,就像历史上的宋襄公、徐偃王一样,还算不上是那种无道的昏君。可张松、法正这两个人,虽然和刘璋有君臣的名分,却心怀二心。他们既不像韩嵩、刘先那样,在刘表面前坦诚地分析局势,出谋划策;也不像陈平、韩信那样,光明正大地离开项羽,另寻明主。而是两面三刀,对刘璋不忠不义,这种行为,真是罪大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