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18章 诸葛亮传(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发扬美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您自己也应该好好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考察接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来的诏令。我承受着您的恩情,非常感激。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篇奏表,我眼泪止不住地流,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奏疏呈上后,诸葛亮就率军出发了,驻扎在沔阳。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据《郭冲三事》记载,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派魏延等将领率军东下,自己只留下一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抵抗诸葛亮,却和魏延的军队错开了道路,直接来到了离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兵报告司马懿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力少,力量弱。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快到了,已经和他逼近了,想要前去投奔魏延的军队,但是距离又太远,往回撤退追赶,形势也来不及了,将士们都吓得脸色大变,不知道该怎么办。诸葛亮却神态自若,命令军中都放倒军旗,停止击鼓,不得随便出营帐,又下令大开四个城门,打扫地面,洒水除尘。司马懿平时认为诸葛亮谨慎稳重,现在突然看到他兵力薄弱,怀疑他有伏兵,于是率领军队向北往山上撤退。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诸葛亮对部下拍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胆小,会有强兵埋伏,所以沿着山路撤走了。" 侦察兵回来报告,果然像诸葛亮说的那样。司马懿后来知道了,非常悔恨。不过有人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认为阳平在汉中,诸葛亮刚开始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镇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后,才和诸葛亮在关中对抗。魏国曾经派司马懿从宛城经由西城伐蜀,遇到大雨,没有成功。在此前后,并没有在阳平交兵的事情。而且根据魏延传记载,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征,都想请求率领一万精兵,和诸葛亮分道在潼关会师,诸葛亮都没有允许,魏延常常说诸葛亮胆小,感叹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诸葛亮尚且不让魏延单独率领一万人,怎么可能像郭冲说的那样,让魏延率领重兵在前,自己用轻弱的兵力守城呢?而且郭冲在和扶风王谈论时,明显彰显司马懿的短处,在儿子面前诋毁父亲,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还说扶风王慨然赞赏郭冲的话,所以知道这本书里的记载都是虚假的。

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对外放出风声,说要从斜谷道进攻郿县,还安排赵云、邓芝带领一支军队假装主力,在箕谷驻扎,用来迷惑魏军。曹魏的大将军曹真得到消息后,立刻调集大军前去抵挡赵云他们。这边诸葛亮则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蜀军纪律严明,阵营整齐,赏罚分明,号令通畅。消息一传开,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的百姓纷纷背叛曹魏,响应诸葛亮,整个关中地区都被震动了。

按照《魏略》的说法,曹魏原本以为蜀汉就刘备有点威胁,刘备死后,蜀汉好几年都没什么动静,所以压根没做防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带兵打过来,魏国从上到下都慌了神,尤其是陇右、祁山一带,更是人心惶惶,所以那三个郡才会同时倒向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