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37章 董刘马陈董吕传(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章 董刘马陈董吕传(三)

自从陈祗受宠后,后主越来越怨恨董允,觉得董允轻视自己,这都是因为陈祗讨好后主,黄皓又不断挑拨离间的缘故。董允的孙子董宏,在晋朝做巴西太守。(裴松之认为:陈群的儿子陈泰,陆逊的儿子陆抗,传记都把儿子附在父亲后面,不另外写姓氏,还有王肃、杜恕、张承、顾劭这些人,都是这样,只有董允不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因为董允名声地位高,事迹超过父亲吧?夏侯玄、陈表都有出众的才华,却也像陈泰他们那样附在父亲传后,《魏书》把这卷总名叫《诸夏侯曹传》,所以不再另外加以评论。陈武和陈表都做到偏将军,因为官位差不多,所以也附在一起。)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他的父亲吕常,当年送老将军刘焉进蜀地,正赶上天下大乱,道路阻断,再也没能回中原。吕乂从小没了爹娘,就喜欢读书弹琴。

刘备平定益州后,设了个盐府校尉,专门管盐铁买卖赚钱。后来校尉王连请吕乂和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干等人,一起当典曹都尉,负责具体事务。吕乂后来升为新都、绵竹县令,这地方的百姓打心眼儿里念他好,说他是全益州各县令里最拔尖的。

后来吕乂调任巴西太守。丞相诸葛亮年年出兵打仗,向各郡调兵,大多郡县都凑不齐人,吕乂却招募了五千士兵送到诸葛亮军营。他还耐心安抚士兵,严格管理,没一个人逃跑。之后他又转任汉中太守,还兼着督农的活儿,专门负责给军队供应粮草。

诸葛亮去世后,吕乂一步步升到广汉、蜀郡太守。蜀郡是大都会,人口密密麻麻,而且诸葛亮死后,不少士兵逃跑,还互相冒名顶替,耍的花样层出不穷。吕乂一到任就立了规矩防着这些事,又开诚布公地劝导百姓,几年下来,有一万多漏网的、逃跑的人主动站出来登记。

后来吕乂进朝廷当尚书,接替董允做尚书令。他处理公务从不拖延,门口也没排队等着的客人。吕乂在朝廷内外都任过职,自己过日子特别俭省,为人谦和安静,不爱说话,处理政务简单不繁琐,被称为清廉能干。但他执法太严,喜欢用那些只会写公文的俗吏,所以当了大官后,名声反倒不如在郡县时响亮了。延熙十四年,吕乂去世。他的儿子吕辰,景耀年间当成都令;吕辰的弟弟吕雅,做谒者。吕雅为人清正严厉,有文才,写了十五篇《格论》。

杜祺后来当过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干官做到巴西太守,都和吕乂关系要好,在当时也有点名气。但论起俭朴守法,都比不上吕乂。

评论说:董和像《诗经》里那只洁白的羔羊,坚守本分;刘巴一身清白高尚的气节;马良忠诚老实,称得上优秀人才;陈震忠心耿耿,越老越坚定;董允纠正君主过失,正义都写在脸上 —— 这些都是蜀国的好臣子。吕乂在郡县当官时名声响亮,到了朝廷反而口碑下降,也算得上是黄霸、薛宣那样的人物,有长处也有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