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来敏回到成都担任大长秋,不久又被免职,后来多次升迁至光禄大夫,又因为过错被罢黜。来敏前后多次被贬官削职,都是因为说话没有节制,行为举动违背常规。当时孟光也因为在朝廷关键事务上不够谨慎,常常议论时政,但还是比来敏要好一些,两人都凭借年长资深的学者身份被世人以礼相待。而来敏是荆楚地区的名门望族,又是东宫的旧臣,受到特别的优待,所以被罢官后还能重新起用。后来朝廷任命来敏为执慎将军,想让他因为这个官职而严格警戒自己。来敏九十七岁时,在景耀年间去世。他的儿子来忠,也广泛博览儒家经典,有来敏的风范,和尚书向充等人都能协助大将军姜维。姜维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参军。
尹默,字思潜,是梓潼涪县人。益州地区的人大多看重今文经学而不推崇章句之学,尹默知道这样学识不够广博,就远游到荆州,跟随司马德操、宋仲子等人学习古学。尹默通晓各种经史典籍,又专门精通《左氏春秋》,从刘歆的条例,到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的注说,他都大致能背诵阐述,不需要再查阅书本。
刘备平定益州后,兼任益州牧,任命尹默为劝学从事。等到立太子时,让尹默担任太子仆,用《左氏春秋》教授后主刘禅。后主即位后,任命尹默为谏议大夫。丞相诸葛亮驻守汉中时,请求任命他为军祭酒。诸葛亮去世后,尹默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后来去世。他的儿子尹宗继承了他的学业,担任博士。宋仲子后来到了魏国,《魏略》记载:他的儿子和魏讽一起谋反,被处死。魏太子在给王朗的信中说:“从前石厚和州吁交往,父亲石碏知道他们会作乱;韩子亲近田苏,穆子知道他喜爱仁义:所以君子外出游玩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向,居住一定要接近贤士,这确实是有道理的。唉!宋忠没有石碏那样先见的明智,年老时遭遇这样的灾祸。现在即使想实行大义灭亲的诛杀,树立纯粹臣子的节操,还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