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譔,字钦仲,是梓潼涪县人。父亲李仁,字德贤,和同县的尹默一起到荆州游学,跟随司马徽、宋忠等人学习。李譔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学业,又跟随尹默研讨义理,五经、诸子百家的着作,没有不广泛阅读的。此外,他还广泛爱好技艺,算术、占卜、医药、弓弩、机械的巧妙之处,都能用心钻研。
李譔起初担任州书佐、尚书令史。延熙元年,后主立太子,任命李譔为太子庶子,后来升任太子仆,转任中散中大夫、右中郎将,仍然侍奉太子。太子喜欢他知识渊博,对他很是欣赏。但李譔举止轻浮,喜欢开玩笑逗乐,所以世人不看重他。
李譔着有《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等书,都依照贾逵、马融的学说,和郑玄的学说不同。他和王氏的学说隔绝,起初没有见过王氏的论述,但旨意大多相同。李譔在景耀年间去世。
当时还有汉中的陈术,字申伯,也博学多闻,着有《释问》七篇、《益部耆旧传》以及《志》,曾担任过三个郡的太守。
谯周,字允南,是巴西西充国人。他的父亲谯岍,字荣始,研究《尚书》,还通晓各种经书以及图谶、纬书。州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答应,州里就临时任命他为师友从事。谯周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哥哥一起生活。长大后,他沉迷于古代典籍,专心治学,家里贫穷却从不关心置办产业,常常诵读典籍,高兴得独自发笑,连睡觉吃饭都忘了。他深入研究六经,尤其擅长书写。还比较通晓天文,但并不在这方面用心;诸子百家的文章不是他心中所关注的,就不会全部阅读。谯周身高八尺,体态容貌朴素,性格真诚不掩饰自己,没有随机应变的辩论才能,不过内心聪慧,有深刻的见识。
建兴年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蜀记》记载:谯周第一次见诸葛亮时,身边的人都笑他。出去后,有关官员请求追究那些发笑的人,诸葛亮说:“我尚且不能忍受,何况身边的人呢!” 诸葛亮在敌军阵地去世,谯周在家中听到消息,立刻赶去奔丧,不久有诏书禁止人们前往,只有谯周因为走得快而到达。大将军蒋琬兼任刺史时,调谯周担任典学从事,总管州里的学者。
后主立太子后,任命谯周为太子仆,又转任家令。当时后主常常外出游览观赏,增加歌舞音乐。谯周上疏劝谏说:“从前王莽失败后,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想要夺取天下,在这时,贤能才智之士思考向往归附的人,未必看对方势力的大小,只看对方德行的厚薄。所以当时更始帝、公孙述以及其他拥有大量人马的人,大多势力已经很强大了,然而他们都放纵情欲,懒得做善事,只顾游猎饮食,不体恤百姓和财物。世祖刚进入河北时,冯异等人劝他说:‘应当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于是世祖致力于审理冤案,节俭饮食,一举一动都遵守法度,所以北方各州的人都歌颂赞叹,名声传到远方。于是邓禹从南阳赶来追随他,吴汉、寇恂没见过世祖,远远听说他的德行,就用权谋计策发动渔阳、上谷的精锐骑兵在广阿迎接他。其他那些闻风仰慕世祖德行的人,如邳肜、耿纯、刘植等人,甚至有带着病、抬着棺材、背着孩子赶来的,多得数不清,所以世祖能由弱变强,消灭王郎,吞并铜马军,打败赤眉军而成就帝王大业。等到在洛阳时,世祖曾经想稍微外出一下,车马已经备好,铫期劝谏说:‘天下还没安定,我实在不希望陛下随便多次外出。’世祖立刻回车返回。等到征讨隗嚣时,颍川发生盗贼叛乱,世祖回到洛阳,只派寇恂前往,寇恂说:‘颍川因为陛下远征,所以奸猾之徒叛乱,他们不知道陛下回来,恐怕不会马上投降;陛下亲自去,颍川的盗贼必定会立刻投降。’世祖于是到了颍川,结果真像寇恂说的那样。所以不是紧急的事,想稍微外出都不敢,至于紧急的事,想安闲自在也不行,所以帝王想做善事就是这样!所以经传上说‘百姓不会白白归附’,确实是因为德行要放在前面啊。如今汉朝遭遇厄运,天下分成三个部分,这是有才能有智慧的人期盼归附的时代。陛下天生极其孝顺,服丧超过三年,说起先帝就流泪,即使是曾参、闵子骞也不过如此。尊敬贤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尽力做事,超过了周成王、周康王时代。所以国内团结一心,大小官员都努力做事,这是我难以说尽的。然而我有个极大的愿望,希望陛下再做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拉重物的人,担心用力不够;克服大困难的人,担心好办法不多,而且侍奉宗庙,不只是为了求福,是用来带领百姓尊敬君主的。至于四季的祭祀,有时陛下不去参加,而游览池苑,有时却还出去,我愚笨迟钝,私下里心里不安。肩负着忧虑和责任的人,没有空闲尽情享乐,先帝的志向还没实现,实在不是尽情享乐的时候。希望陛下减少乐官、后宫新增设的人员器物,只奉行先帝所设置的,给子孙留下节俭的榜样。” 后来谯周被调任中散大夫,仍然侍奉太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