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军队多次出征,百姓困苦不堪,谯周和尚书令陈祗讨论其中的利弊,退朝后把这些内容写下来,称为《仇国论》。
文中写道:“因馀国小,肇建国大,两国在世上相互争夺,成为仇敌。因馀国中有位高贤卿,问伏愚子:‘如今国家大事尚未安定,上下都劳心费力,古时候能以弱胜强的,所用的方法是什么呢?’伏愚子说:‘我听说,处于强大而无祸患境地的国家,常常会很傲慢;处于弱小而有忧虑的国家,常常会想着行善。傲慢多了就会产生动乱,想着行善就会使国家安定,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修养百姓,以少胜多;勾践体恤民众,以弱胜强,这就是他们的方法。’高贤卿说:‘从前项羽强大,刘邦弱小,相互征战,没有一天安宁。然而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想让百姓休养生息。张良认为百姓心意安定后,就难以动摇了,随即率军追击项羽,最终消灭了项氏,难道一定要按照周文王的做法吗?肇建国正有弊病,我们趁这个空隙,攻占他们的边境,希望加重他们的弊病而消灭他们。’伏愚子说:‘在殷、周时期,王侯世代尊贵,君臣关系长久稳固,百姓习惯了专一的君主。根基深厚的难以拔除,占据稳固地位的难以迁移。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汉高祖,又怎能仗剑策马夺取天下呢?在秦朝废除诸侯、设置郡守之后,百姓苦于秦朝的徭役,天下土崩瓦解,有的一年换一个君主,有的一个月换一个主公,百姓像鸟受惊、兽害怕一样,不知道该跟随谁。于是豪强们相互争夺,像虎狼一样分割天下,行动迅速的收获多,行动迟缓的就被吞并。如今我们和肇建国都已经传国换代,既不是秦朝末年那样动荡不安的时代,实际上有六国并立的形势,所以可以做周文王,难以做汉高祖。百姓疲劳就会产生骚扰的预兆,上层傲慢、下层残暴就会出现瓦解的迹象。俗话说:“射箭多次失误,不如看准了再发射。” 所以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小利而转移目光,不会因为似是而非的情况而改变步伐,时机成熟后再行动,条件具备后再起兵。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用再次作战就能取胜,实在是重视百姓的劳苦,审时度势啊。如果一味地滥用武力,发动战争,就会出现土崩瓦解的形势,要是不幸遇到灾难,即使有聪明的人也无法谋划了。至于那些奇变纵横、出入无阻、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用船只就能渡过盟津的做法,我这愚笨的人实在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