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个侄子辈,虽说心中都有些想法,比如当今要是实在在自己的儿子孙子们中找不到继承人的话,倒不如试试考虑侄子呢?但到底碍于当今的威名,不太敢表现出来,对于大臣明里暗里的撺掇,也是敷衍了事。
能被朝臣选中的藩王,那都是家大业大实力雄厚的,与其拿全家性命搏个几率不大的皇位,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当他们的藩王呢。但是,削藩什么的,还是可以借机商量反对一下的。
不过倒也有想要抓住时机翻身的,那就是当初借兵给陛下的宁王。
当初借兵之时陛下说的好听,愿与宁王这位好弟弟共享天下。
但等陛下登上皇位后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忘本。
或者这么说也不准确,毕竟陛下连都城都迁了,显然是当了皇帝也没忘记原本做戍边藩王时守土封疆的职责。
但陛下只是突然开始理解了他讨厌的大侄子,这藩王势力是有些大哈,尤其是护卫军和各地守军,这规模还是大了点,万一他哪个后人不争气,藩王又势大的话,不得重复靖难之事?
因此皇上上位不久,就找借口削了各藩国的军事力量,尤其着重照顾了当初借兵的宁王。
这让宁王如何不憋气。午夜梦回时,都想过若是他当初不借兵,或者干脆自己上,最次最次,没准也能分半个大明什么的。
当然,宁王也就是想想,这国土分裂肯定是要不得的,他要是敢这么干,其他藩王都得对他群起而攻之,但若说他那会儿努力一把,还真没准能取当今而代之,谁能想到建文帝优势那么大还能被打的落花流水落败的如此之快呢?
可以说其他藩王虽然暗中支持,但其实还没太反应过来呢,曾经的燕王就上位成功了,大局已定,这找谁说理呢。
不过主要也是因为陛下也是中宫嫡出,且前面的兄长们早已薨逝,若按论资排辈,他继承这皇位,倒也算情理之中。
但陛下如今竟想传位给自己的孙女!这可就太过分了。
宁王可以说是听到这一消息并确定了真实性的一瞬间,脑中就已经闪过了各种推翻皇上拨乱反正的想法。
又听闻寸心上位之后还准备有大动作,宁王更是胸有成竹,这题他会啊,新君上位,胡乱操作一通,引得所有人不满,然后出现一个天选之子,奉天靖难,取而代之,这不就是上天再次赐予他的机会嘛!必须抓住!
为了能够达成目的,宁王进京这段时日很是忙碌,一会儿偶遇某某大臣畅聊国事,一会儿和侄儿们饮酒作乐沟通感情,他倒是也没明说他的野望,但大家对此都是心中有数。
有一部分志向远大的,那是对宁王纳头便拜,恨不得直呼某飘零半生,未遇明主。
还有一部分性情谨慎的,决定先观望一阵,那当初建文帝初初登基之时,也没想到他那么快就能玩完呀,虽说新帝是女子,但陛下和汉王可还没死呢,看看再说,看看再说。
不过京中的暗流涌动,还是让不少人都回忆起了当初太祖爷大限将至,想要传位给皇孙,因此在朝中搞了几波大清洗的情景。
再一想到不久前被锦衣卫查出各种罪名拖出去抄家斩首的同僚们,嘶,原来这一轮的大逃杀,竟是已经开始了啊!
时光飞逝,很快便到了禅位之日。
这一日,天朗气清。
大明众位藩王,难得齐聚一堂,连永镇云南的异姓王,沐王府,也派出了即将继承王位的王世子,前来参加这继往开来的大典。
在礼部和内府众官员引经据典查遍典籍对照大明礼制头发都险些掉光的努力之下,终于是让这场陛下禅位兼新君继位大典看起来庄严隆重而不失节俭,天知道他们这半个月来经历了什么!
别的同僚都在搜罗消息观察藩王串联情报暗中标记,大胆的都准备好混从龙之功了,他们却是在埋、头、加、班!
好在,这命苦的一切终于是要过去了。
就在皇上敬告天地后走下祭天台,寸心作为继位之君身穿龙袍缓步登上祭天台的那一刻。
让众史官奋笔疾书,后世不少出土“日记”证明确有其事,藩王和朝臣们瞠目结舌,反对派安静如鸡,宁王深受打击严重怀疑人生险些被气到下去见亲爹洪武帝的一幕,发生了。
那一日,全大明的百姓,只要在外抬头看天,都能看到日月同辉,天门洞开,神龙在云间盘旋,又飞下凡间消失不见的毕生难忘情景。
而有幸身处继位大典之上的人,却是眼睁睁看着那条神龙,飞进了寸心也就是新君体内,那一瞬间,毫不夸张地说,新帝周身那是光芒万丈啊。
若不是环顾左右,发现大家都是一个反应,有的人险些以为是自己起太早站太久眼花出现幻觉了呢。
倒是皇上,或者该说是无上皇,还有襄王汉王赵王,倒是接受良好。
毕竟他们早就对寸心地不凡之处心中有数,如今这一幕,嗯,虽说超乎意料,但不更印证了他大孙女/大侄女是龙气护体,天命所归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