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悬疑 > 时砂遗楼 > 第917章 守护团队的经验总结与交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17章 守护团队的经验总结与交流

清溪村时件停滞事件处置结束后的第二天傍晚,现代实验室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守护团队的 12 名成员围坐在椭圆形会议桌旁,桌上整齐摆放着此次事件的监测数据报告、现场处置照片与视频记录。江浅将一杯热茶推到老林面前,笑着说:“每次处置后的总结交流,都是我们查漏补缺、共同进步的好机会,大家不用拘谨,有什么发现、心得或疑问,都可以畅所欲言。”

会议率先从 “事件处置亮点” 分享开始。老林率先开口,手指轻轻敲击着桌上的青铜符牌:“这次在清溪村,我发现青铜符牌与时砂的‘能量协同效应’比之前更明显了 —— 符牌能精准定位地脉断层的位置,时砂则快速补充能量缺口,两者配合,比单独使用时效率提升了近 40%。后续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时空异常,研究符牌与时砂的最佳配比,进一步提高处置效率。”

陈曦紧接着补充道:“便携探测仪在现场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实时显示的能量频率和时间流速数据,让我们能清晰掌握处置进度。不过这次我也有个小发现 —— 当能量频率接近 12.3 赫兹时,探测仪的屏幕会出现轻微闪烁,这或许是设备对‘正常能量阈值’的一种敏感反应,后续可以记录这种反应,作为判断能量是否恢复正常的辅助依据。”

科研组的赵工程师则重点分享了设备应用的经验:“微型信号发射器的高频能量波,在修复地脉断层时效果显着,但这次也发现,当能量波频率与地脉能量频率完全一致(12.3 赫兹)时,修复速度最快。后续我们可以在发射器中预设不同区域的地脉能量基准频率,遇到异常时直接调用,省去现场调试的时间。” 孙磊也补充道:“这次携带的时砂能量分析仪,能实时显示地脉能量流动轨迹,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断层位置,下次可以给分析仪增加‘能量断层预警功能’,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断层风险。”

战斗组的李锐虽然此次未直接参与处置,但也从团队协作角度提出了见解:“从实时传回的视频看,守护者组与科研组的现场配合很默契,但在人员分工上可以更细化 —— 比如一人负责能量监测,一人负责时砂投放,一人负责设备操作,避免出现多人同时操作同一设备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效率。” 赵刚点头附和:“下次若遇到需要警戒的小型异常,我们战斗组可以提前抵达现场外围,设置临时警戒区,防止无关人员闯入干扰处置,为核心团队创造更安全的操作环境。”

在 “问题与不足” 分析环节,团队成员们毫不避讳,坦诚地指出此次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周明首先提出:“我们对 1913 年偏远村落的地脉节点掌握不足,清溪村老槐树下的地脉分支节点,此前未被纳入监测范围,导致未能提前预警能量波动。这说明我们的‘地脉节点数据库’还存在漏洞,需要联合当地村民,开展更全面的地脉普查。”

张雅补充道:“历史文献中关于‘地脉断层引发时间停滞’的记载较少,我们在分析异常原因时,缺乏历史案例参考,导致初期判断耗时较长。后续需要扩大文献检索范围,尤其是地方县志、民间传说等资料,从中挖掘更多与时空异常相关的历史线索,丰富我们的应对知识库。”

陈曦也反思道:“这次在处置过程中,我对巫祝口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老林念诵口诀引导能量时,我只能在旁辅助,无法独立操作。后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能与老林交替进行能量引导,避免出现一人疲劳影响处置进度的情况。”

赵工程师则指出了设备准备的不足:“此次携带的时砂数量刚好够用,但如果遇到更大范围的能量缺口,可能会出现时砂不足的情况。后续我们要根据异常区域的大小、人口密度,制定‘时砂携带标准’,确保不同等级的异常处置都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同时,微型信号发射器的备用电池只带了 2 块,若处置时间延长,可能会出现设备断电的风险,需要增加备用电池的携带数量。”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成员们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制定了具体的优化措施。对于地脉节点数据库漏洞的问题,周明与张雅主动承担责任:“我们会在一周内制定‘1913 年地脉普查计划’,组建由学者组、守护者组与当地村民组成的普查小队,对雾灵镇周边的村落进行逐一排查,记录每一个地脉节点的位置、能量特征与周边环境,补充到数据库中。同时,我们会联系 1938 年、现代的团队,同步开展当地的地脉普查,实现跨时空地脉节点信息共享。”

为丰富应对知识库,张雅提出:“我们会与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合作,收集不同时期的地方文献,组织专人进行梳理和解读,重点筛选与时空异常、地脉能量相关的内容,建立‘历史时空异常案例库’,并定期更新,为后续的异常分析提供参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