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悬疑 > 时砂遗楼 > 第924章 守护团队的人员轮换与传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24章 守护团队的人员轮换与传承

黑石山时空重叠危机化解后的首个跨时空会议上,江浅将一份泛黄的 “守护日志” 摊在会议桌中央 —— 日志里记录着初代守护者应对时空异常的手札,字迹已有些模糊,却透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份日志陪伴我们走过了无数次危机,但现在,日志的纸页在老化,就像我们团队里的老队员,需要新的力量接过这份责任。” 她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成员,“守护时空不是一代人的事,我们必须建立轮换与传承机制,让使命像时砂的能量一样,永远流动、永不消散。”

机制落地的第一步,是从各时空选拔年轻人才。1913 年的选拔现场设在雾灵镇的城隍庙,陈砚团队将青铜符牌排成一排,等待着年轻人的到来。镇东头的少女阿青是第一个报名的,她自幼跟着祖父学习辨认草药,对山间的地脉变化格外敏感。当她的指尖触碰到青铜符牌时,符牌表面竟浮现出与地脉走向一致的纹路,陈砚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你能感受到符牌里的能量流向?” 阿青点点头,轻声说:“就像山里的溪流,有自己的路径,刚才符牌里的‘溪流’有点乱,好像被石头挡住了。” 这番话让陈砚当即决定录取她 —— 对能量的敏锐感知,是守护时空最珍贵的天赋。

1938 年的选拔则在战地训练场展开。陆峥团队设置了 “模拟异常救援” 考核:在布满障碍物的场地里,藏着几位扮演 “受困村民” 的士兵,候选人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他们,并引导至安全区域。年轻士兵陈峰在考核中展现出惊人的冷静:他先通过观察地面能量波动的痕迹锁定方向,再用刺刀小心拨开障碍物,遇到 “受伤村民” 时,还不忘用布条简单包扎伤口。考核结束后,陆峥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不仅速度快,还懂得保护他人,守护时空需要的就是这份细心和责任感。”

1967 年的选拔充满了科技感。苏蔓团队在高校举办 “时空创新挑战赛”,要求参赛者设计一款能简化监测流程的工具。大学生周阳的作品 “智能能量分析笔” 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 这支笔能通过接触物体表面,快速检测出周边的能量频率,并同步上传至数据库。苏蔓拿着笔在实验室测试,笔尖接触到时砂样本的瞬间,屏幕上就显示出 “12.2 赫兹,稳定” 的字样。“这个设计能让巡逻队员随时检测能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苏蔓当即向周阳发出邀请,“愿意和我们一起,用科技守护时空吗?”

15 名新成员加入后,“师徒结对” 培养计划随即启动。老林负责指导阿青,他带着阿青走遍雾灵镇的每一处地脉节点,手把手教她用青铜符牌感应能量:“你看,在这个节点,符牌要顺时针转动三次,才能唤醒里面的能量;到了下个节点,就得逆时针转,每个节点的‘脾气’都不一样。” 一次巡逻中,阿青发现一处山谷的符牌震动异常,她立刻按照老林教的方法,在节点周围摆放了三枚小石子,符牌的震动果然减弱了。老林笑着说:“你比我当年学得快,以后这片山谷的守护,就交给你了。”

赵刚则成了陈峰的师傅,他将自己多年的战场经验整理成一本 “应急手册”,里面记满了各种异常情况的应对方法。在一次模拟时空裂缝处置中,陈峰因为紧张,忘记了启动能量屏蔽装置,赵刚没有责备他,而是重新演示了一遍:“遇到紧急情况,先深呼吸,在心里默念‘屏蔽 - 定位 - 调节’三个步骤,记住,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关系着别人的安全。” 在赵刚的耐心指导下,陈峰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应急队员。

苏蔓对周阳的培养更注重创新思维。她让周阳参与 “智能监测设备升级” 项目,鼓励他提出自己的想法。当周阳觉得设备的预警声音太单调,容易被忽略时,苏蔓支持他研发 “多频预警系统”—— 根据异常等级,发出不同节奏的警报声。“科技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你的想法很好,大胆去做。” 在苏蔓的鼓励下,周阳的系统最终成功应用,大大降低了预警遗漏率。

人员轮换机制则让团队始终保持着活力。每半年,守护团队会进行一次轮换,在岗的队员可以申请休整,休整期间,他们会回到自己的时空,将守护经验分享给更多人。老队员陈曦在休整时,把自己的巡逻日志整理成一本《时空守护手记》,在 1913 年的学堂里开课,教孩子们辨认简单的能量异常现象。“我希望他们从小就知道,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在守护着时空,等他们长大了,也能接过这份责任。” 陈曦说。

而传承的核心,始终是那份守护时空的精神。团队每月都会举办 “故事分享会”,老队员们会讲述自己经历的危机,传递背后的信念。老林曾在分享会上,展示过一枚磨损严重的青铜符牌:“这是我祖父传给我的,当年他用这枚符牌,在一次时空异常中保护了整个村庄。他告诉我,守护时空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安稳地生活,这份责任,现在我传给你们。” 阿青接过符牌,指尖传来熟悉的能量震动,仿佛听到了跨越时空的嘱托。

随着机制的不断完善,团队里渐渐形成了 “老带新、新促老” 的良性循环。周阳的智能分析笔,让老队员们的监测工作更高效;阿青提出的 “地脉节点标记法”,帮助团队发现了几处隐藏的能量薄弱点。江浅在年度总结会上说:“轮换让团队保持新鲜血液,传承让使命永不褪色。只要我们一代代人坚守下去,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时空危机。”

夕阳下,阿青和老林并肩站在雾灵镇的山顶,阿青熟练地用青铜符牌感应着能量,老林在一旁静静看着,眼中满是欣慰;1938 年的战地训练场,陈峰正带着新一批士兵进行应急演练,动作标准而坚定;1967 年的实验室里,周阳和苏蔓正围着新研发的监测设备,讨论着下一步的优化方案。不同时空的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薪火相传的画卷 —— 这份守护时空的使命,正像时砂的光芒一样,在一代代人手中,愈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