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实验室的恒温舱内,林教授正用镊子夹起一片青铜大立人的残片,放在 X 射线荧光光谱仪下。仪器发出的嗡鸣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屏幕上的元素图谱以每秒三次的频率更新,最终在镝、钛、铱等元素的峰值旁,跳出一组陌生的曲线。
“这是……” 负责数据分析的研究员突然屏住呼吸,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操作,将曲线与月球土壤样本数据库比对,“氦 - 3 元素!含量高达 7.3%,与月球风暴洋的土壤成分完全吻合!”
林教授的目光落在残片边缘的熔融痕迹上。那些不规则的凸起并非铸造缺陷,而是陨石穿过大气层时高温灼烧的证据。他调出残片的显微照片,内部气孔中残留的星际尘埃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出奇特的链状结构,每颗尘埃的直径约 0.5 微米,排列方式与三星堆青铜神树第 7 根枝干的分叉角度惊人地一致。
“不是地球产物。” 林教授将尘埃样本注入质谱仪,屏幕上的同位素比值图显示,这些尘埃的氘氢比是地球天然物质的 17 倍,与 NASA 公布的参宿四超新星遗迹数据完全重合,“青铜大立人的原料,来自参宿四爆发后的陨石。”
实验室的全息投影突然亮起,三维模型中,参宿四的红色星体正在缓慢膨胀,周围环绕的星云物质中,有一缕淡蓝色的尘埃流正朝着太阳系的方向延伸。当模型加速到千倍速,那缕尘埃最终化作一颗陨石,坠落在四川盆地的位置 —— 与三星堆遗址的地理坐标分毫不差。
“时间线对得上。” 助手调出碳 - 14 测年报告,青铜大立人的铸造年代比参宿四爆发晚约 300 年,“足够陨石穿越星际空间抵达地球,再被古人采集铸造。”
林教授突然注意到光谱图上的异常峰值。在铱元素的谱线旁,有一组极弱的波动,与实验室收藏的陨铁小球共振频率完全同步。他将残片与陨铁小球放在一起,两者接触的瞬间,小球表面的星图突然投射到墙上,与青铜大立人胸腔内的纹路完美重叠。
“它们来自同一块陨石。” 这个结论让实验室陷入短暂的沉默,“三星堆的青铜群像、陨铁小球、甚至萧决的佩剑…… 都是用参宿四的星陨铸成的。”
此时的古代线,三星堆祭祀坑旁的帐篷里,姜绾正对着青铜大立人的复制品出神。复制品是墨家按 1:1 比例仿制的,表面的纵目纹路里嵌着细小的星砂,在火把的映照下泛着与参宿四相同的红光。
“这不是凡人能造的。” 墨家巨子的手指划过大立人耳朵的轮廓,那里的青铜厚度比其他部位薄了 0.3 毫米,形成特殊的共振腔,“先祖典籍记载,这是‘天帝遗器’,在上古时期从天而降,能‘上应天象,下镇地脉’。”
姜绾取出卷尺,测量大立人双耳的间距。当数据显示为 14.2 米时,她的瞳孔骤然收缩 —— 这个数值与现代射电望远镜的基线长度完全相同,而 1.42GHz 正是氢原子辐射的特征频率,是天文学家探测星际物质的重要波段。
“它是台天然的射电望远镜。” 她突然明白,大立人那双突出的纵目并非象征,而是接收宇宙辐射的天线,“那些纵目里的星砂,能放大氢原子的辐射信号。”
巨子从怀中取出一卷兽皮地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三星堆遗址周围的山脉走向,恰好形成一个巨大的凹面,与现代射电望远镜的抛物面结构异曲同工。“祭祀坑的位置是焦点。” 他指着地图中心,“所有山脉的反射信号都会汇聚到这里,被大立人接收。”
姜绾将耳朵贴近大立人腹部的气孔,那里传来微弱的嗡鸣,频率稳定在 1.42GHz。她想起现代实验室的光谱分析,那些气孔中残留的星际尘埃,正是接收辐射的介质,其链状结构能高效传导电磁波。
“沈彻的人来过这里。” 她突然注意到大立人脚踝处的划痕,那是最新留下的,形状与九鼎生物探测器的采样爪完全一致,“他们也在采集样本,肯定发现了氦 - 3 的秘密。”
墨家弟子突然掀开帐篷帘,手中捧着一块刚从祭祀坑深处挖出的陨石碎片。碎片表面覆盖着黑色的熔壳,敲开后露出银白色的金属基质,与青铜大立人的残片质地相同,内部的气泡里同样藏着链状尘埃。
“这是‘天外来客’的核心。” 巨子的声音带着敬畏,他用青铜刀刮下一点陨石粉末,与大立人复制品的粉末混合,两者接触的瞬间迸出蓝色的火花,“典籍说,用这种粉末铸造的器物,能听到‘天帝的声音’。”
姜绾想起现代实验室的发现,那些链状尘埃的排列方式与三星堆神树的枝干分布完全一致。她让弟子取来神树的枝干样本,与陨石粉末放在显微镜下,果然看到相同的晶体结构 —— 每个分叉点都对应着一颗尘埃的位置,像是用星际物质为蓝图铸造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