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 章:商市繁兴(至元四十年春?基辅商市)
基辅商市按 “族别聚类,商品分区” 原则重筑,东市汉商区清一色青砖铺地,檐下悬红灯笼(汉地商俗),三十间商铺多售蜀锦(织有牡丹纹)、松萝茶(用锡罐封装)、景德镇瓷器(绘山水图);西市蒙古商区铺黄沙(防马蹄打滑),挂狼牙旗,主营沙狐皮(鞣制得洁白柔软)、牛角弓(牛角层叠粘合)、奶豆腐(用羊皮袋封装);南市本地商区则保留俄式木构商铺,售黑麦面包(掺蜂蜜烤制)、铜制炊具(刻几何纹)、亚麻布(原色未染)。三市间的通衢宽三丈,两侧设排水沟(铺鹅卵石防淤),每隔五十步立石桩(拴马用),桩顶刻蒙汉俄三语 “禁拴负重马”。市坊入口的青石碑不仅刻交易时间,还嵌着官斗(容十升)、官尺(长三尺)的实物样本,汉商王茂初到时用自带量具比对,发现分毫不差,暗自点头:“官府立规矩,买卖才长久。”
市碑背面刻着《市坊十二禁》,笔迹刚劲,是周显亲笔所书。“一禁强买强卖” 后附小字:“若商户迫人交易,罚银十两,停业三日”;“二禁掺杂使假” 举例:“茶叶中掺树叶者,没收整批货物”;“三禁欺行霸市” 特别注明:“同族商户不得联手抬价,违者重罚”。碑侧设 “公平秤”(官府每月校准),由市卒轮流看管,买卖双方有疑可当场复称。一次蒙古牧户巴特尔卖马,称 “五岁口良驹”,买主汉商李诚觉马匹显老,请市卒验牙口,果然是七岁老马,市令当即裁定巴特尔降价三成,他虽不情愿,却也只能按规矩办,嘟囔着 “这石碑比草原长老还较真”。
虎首银锭由大都银匠监制,每锭重五两(误差不超一钱),正面浮雕虎头(虎口衔 “信” 字),背面錾蒙文 “至元宝锭”、汉文 “通行无阻”。兑换铺掌柜是汉人张平,原在白虎城钱庄任职,熟稔换算:“一两银锭兑蒙古银币十枚(每枚重三钱),兑基辅铜币百文(每文含铜七成),若用实物抵,五张狐皮、十斤蜂蜜皆可当一两银。” 首月兑换时,俄商安德烈抱来一坛黑麦酒,按 “十斤酒抵一两银” 换了半锭银子,他掂着银锭笑道:“这老虎银锭比皮毛好带,不易受潮。” 王茂则用银锭从蒙古商处换得三匹良马,赞 “从前用绸缎换马总怕亏,如今按银价算,明明白白”。兑换铺每日更新的比价牌前,总围着算不清账的商户,张平耐心讲解,一月后连老牧民都能熟练换算。
市令厅设三张案桌,汉人张平管 “度量纠纷”,蒙古人帖木儿理 “契约争议”,俄人伊万解 “语言误会”,三人各持《市坊公约》抄本(蒙汉俄三语对照)。汉商赵记绸缎铺与基辅贵族夫人因 “锦缎成色” 争执:夫人称 “实物比样品差”,赵掌柜辩 “灯光下看色不同”。伊万请来三名绣娘当众比对,确是样品略好,张平按公约裁定:“掌柜补足一尺锦缎,夫人按原价付款”,双方皆服。更棘手的是蒙古牧户与俄商的 “皮毛等级” 之争:牧户说 “这是上等沙狐皮”,俄商嫌 “尾尖有破洞”,帖木儿请来老皮匠用 “三看” 鉴定(看毛色、摸厚薄、查完整度),最终认定为 “中等偏上”,折中定价,牧户虽少赚些,却对帖木儿拱手:“你说得在理。” 公正裁决让市令厅威信日增,两月内纠纷调解成功率达九成。
东市蜀锦铺前常围满基辅贵族女眷,王茂特意备了 “比色卡”(各色锦缎样本贴在木板上),贵族夫人卡佳用三张雪狐皮(每张足有三尺长)换走一匹 “海棠红” 锦缎,说是要做嫁女的披风。西市的沙棘果酱(用草原沙棘果熬制,掺蜂蜜防腐)成了汉商最爱,李诚一次买十罐,计划运回白虎城 “给茶馆做佐茶小点”。南市的黑麦酒坊与蒙古马具铺相邻,酒坊掌柜每日用新酿的酒擦拭铜壶,酒香吸引马帮驻足,巴特尔的马具铺则推出 “汉式马鞍蒙式垫”(木质鞍架配羊毛垫),汉商骑乘后赞 “既稳当又暖和”。中介牙人李四原是皮毛商,因通晓三语、善辨货物优劣,成了市坊红人,他促成一笔 “二十匹蜀锦换百张羊皮” 的交易,抽成半两银子,笑得合不拢嘴:“这比自己跑商轻松多了。”
“半年免税” 政策贴出三日,市坊便收到十七份开店申请。俄人伊万的银器铺最具巧思:他请汉人画匠设计 “虎纹银簪”(簪头刻小虎头,簪身缠花纹),又保留俄式 “掐丝工艺” 做银碗,开张首日便卖出五件。蒙古人巴特尔的马具铺主打 “耐用牌”:马鞍用桦木做架,外包厚牛皮,铆钉全用铜制,汉商试坐后说 “比咱们的旧鞍稳当”,当即订了十副。申请 “启动贷” 的小商户赵五用五两银贷开了杂货铺,卖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他每日记账:“虽利薄,但人来客往,半年定能还清贷款。” 市令统计,新商铺中汉商占四成、蒙古商三成、本地商户三成,各族互补,市坊日益热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