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太平天国之幼扶王兵起西北闹革命 > 第417章 果真是功高震主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7章 果真是功高震主吗?

奕欣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解决问题的决断:“所以,本王斗胆建议,”

他目光炯炯:“让李鸿章李大人,带着他那些从洋人那里买来的重炮,前来助剿南京!”

“有了李大人的重炮,” 奕欣语气肯定,仿佛已经看到了结果。

“南京城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城墙,分分秒秒便能被轰塌!曾国藩的湘军,只需在重炮打开缺口后,顺势而入,南京之围,指日可解!”

他的话音刚落,暖阁内原本凝重的气氛仿佛被点燃了。

几位军机大臣交换了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随即,有人带头,用那特有的、带着京片子腔调的口吻高声附和起来:

“哎哟喂!恭亲王您这主意,可真是高!实在是高啊!” 一位满洲亲贵拍着大腿笑道。

“对对对!这个办法好!” 另一位大臣立刻跟进。

“让李鸿章带着重炮去打南京,既解决了曾国藩攻不下的难题,又能借机催促他尽快了结战事,还能……”

他故意拖长了音调,目光扫过众人,“制衡一下曾国藩的势力,真是一举多得啊!”

“高!实在是高!” 刚才拍大腿的那位又喊了起来,引得其他大臣也跟着附和:“恭亲王英明!”

“此计甚妙!”

“既能剿灭长毛,又能保朝廷安稳,妙哉!”

暖阁内一时热闹非凡,仿佛找到了解决南京难题的金钥匙。

慈禧太后听着群臣的奉承和对“一举两得”的解读,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她看着侃侃而谈的奕欣,又看看兴奋的群臣,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

重炮!李鸿章!制衡!这些词在她心中盘旋,完美契合了她对“速胜”的渴望和对汉臣坐大的深深忌惮。

“嗯,” 慈禧太后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松动。

“奕欣这个主意,倒是有些道理。李鸿章那边,既然有重炮利器,理当为朝廷分忧。至于南京战局……”

她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朝廷就等着看李鸿章的重炮,能不能真的‘分分秒秒’破了南京城!”

她的话语,既是认可,也是命令,更是对李鸿章能力的期待和对曾国藩最后的通牒。

暖阁内的喧嚣,在慈禧太后的话语落下后,又渐渐归于一种带着兴奋的肃穆。

慈禧太后斜倚在铺着明黄缎子的暖炕上,指尖轻轻敲着炕几上的青玉茶碗,发出清脆的声响。

窗外的雪粒子簌簌打在琉璃瓦上,更添了几分深宫的冷寂。

她面前摊着的是刚拟好的、以同治皇帝名义下发的懿旨。

“南京……” 她唇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自言自语般低语。

“打得太久了。”

她当然知道将领们把功劳看得比命还重。

曾国藩兄弟围着南京城苦熬了近两年,那城头上飘着的每一块砖,都浸透了湘军将士的血,也都成了曾氏兄弟眼中那顶“擎天保驾”的功勋冠冕。

若此时让李鸿章带着他那洋炮队冲进去,别说曾国藩心里会不舒服,怕是曾老九(曾国荃)能当场拔剑!

两军争功,甚至发生冲突,都不是不可能。

“可……” 慈禧太后的眼神锐利如刀。

“朝廷等不起啊!”

南京一日不破,百万湘淮军的军饷、粮草就像无底洞,吞噬着户部库房里那点可怜的银子。

更要命的是,西北的回军、川蜀的革命军、各地的零星起义,像燎原的野火,因为朝廷主力被牵制在南京而越烧越旺。

太平天国这颗毒瘤不除,整个大清的根基都在动摇!

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向来是“四两拨千斤”,擅长借力打力。

她决定“循序渐进”:

第一步,先不提李鸿章。

她拿起那道懿旨,朱笔在“江苏巡抚李鸿章”几个字上顿了顿,随即流畅地写下:“李巡抚督军克复苏州、无锡,旬月之间,连下坚城,苏南克复在望,形势可喜。”

字里行间,是对李鸿章功绩毫不掩饰的褒奖与肯定。

接着,笔锋陡转,直指曾国藩:“两江总督曾国藩,督师围攻金陵(南京),计已二载有余,何以尚未得手?”

语气从褒奖瞬间转为严厉的质问,带着不容置疑的催促:“朝廷廑念(挂念)军务,饷需浩繁,实难久支!着曾国藩懔遵前旨,激励将士,克期(限期)攻拔金陵。再限三个月,务须奏捷!倘有迁延,致误戎机,定惟该督是问!”

最后,点明朝廷的“大局”:“金陵既克,着即抽调劲旅,分援西北、川蜀,以靖余孽,奠安黎庶。”

这既是为后续“李鸿章介入”埋下伏笔(抽调兵力的需要),也是给曾国藩扣上“不顾大局”的帽子——若你拿不下南京,耽误了西北、川蜀的平叛,这责任你担得起!

懿旨写完,慈禧太后吹干墨迹,满意地看了几眼。

没有提“让李鸿章来”,但字字句句都像鞭子,抽在曾国藩的背上。

李鸿章的“光辉战绩”就是悬在曾国藩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朝廷的“财政困境”和“西北川蜀危局”就是压在他肩上的千斤重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