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太平天国之幼扶王兵起西北闹革命 > 第419章 晚清四大奇案,刺马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9章 晚清四大奇案,刺马案

曾国藩挥了挥手,仿佛要驱散什么不祥的东西。

“那到时候再说吧。我了解李鸿章,他是个聪明人,不会这样傻。他若真敢来南京……”

随即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弟弟那张写满愤怒和决绝的脸,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这句“自己看着办”,没有斥责,没有阻止,没有命令。

它像一块沉重的石头,砸在曾国荃的心上,也砸在湘军大营的空气中。

它意味着,曾国藩这位湘军的统帅,在朝廷的巨大压力和弟弟的极端情绪面前,最终选择了默认。

默认了曾国荃“做掉李鸿章”的疯狂想法,也默认了湘军对南京的“独占”态度。

营帐里陷入一片死寂,只有油灯燃烧的噼啪声。

曾国荃看着大哥脸上那从未有过的疲惫和认命,嘴角勾起一丝冷酷的弧度。

大哥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哼!” 他冷哼一声,转身大步走出营帐,声音在夜色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记住大哥的话!谁想动南京,谁就是跟咱们湘军过不去!跟咱们湖南人过不去!跟那些牺牲的弟兄们过不去!那就是在找死!”

夜风卷起营帐的帘子,吹进来一股寒意。

曾国藩坐在那里,望着弟弟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案头那道冰冷的懿旨,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无力感。

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谁想要撼动南京这座城市,都无异于自寻死路。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刺马案”吧?这起案件的主角正是之前参与苏州杀降事件的回民将领马新贻。

太平天国被彻底剿灭之后,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势力迅速膨胀,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为了制衡湘军,慈禧太后决定采取一些手段。

于是,她将朝廷官员马新贻调往南京,并升任其为两江总督。

慈禧太后的意图很明显,她希望马新贻能够暗中调查曾国藩及其手下湘军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勾当,以便找到机会将湘军瓦解。

然而,曾国藩、曾国荃等湘军大佬们又岂会不知道慈禧太后的这一举动呢?

他们深知马新贻是朝廷派来的密探,专门负责调查他们的。

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决定不再坐以待毙,而是果断地采取行动。

他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利用马新贻二弟曹二虎和三弟张文祥毫不犹豫地除掉了两江总督马新贻。

后来,慈禧太后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两江总督马新贻竟然是被曾国藩所杀,但她并没有直接点破这一事实。

而曾国藩心里也很清楚,慈禧太后已经知道了真相。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双方都心知肚明,但他们都选择了保持沉默,没有将这层窗户纸捅破。

就这样,这件事情被搁置一旁,没有进一步的追究和处理。

而这个事件也成为了晚清时期的四大奇案之一。

所谓的晚清四大奇案,除了马新贻被刺案之外,还有其他三件着名的案件:

其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1873 - 1877 年)。

浙江余杭的举人杨乃武与豆腐店帮工葛品连的妻子毕秀姑(因其容貌姣好,被人称为“小白菜”)被人诬陷通奸并谋害了葛品连。

由于知县刘锡彤在审讯过程中严刑逼供,最终酿成了这起冤狱。

这起案件经过多次复审,最终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才得以平反,同时也导致了浙江地区的百余名官员被革职,充分暴露了晚清时期司法体系的种种弊端。

第二就是刺马案。

?张文祥刺马案发生于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南京校场阅兵后,回官署途中被刺客张汶祥当街刺杀。

此案疑点重重,引起轩然大波,涉及湘军与清廷权力斗争。

官方最终以“个人恩怨”结案,但民间普遍认为这与湘军裁撤及政治倾轧有关,该事件成为清末官场矛盾的一个缩影。

第三杨月楼冤案。

名伶杨月楼冤案则发生在1873年。

京剧名角杨月楼与富商之女韦阿宝相爱并私定终身,然而他们的婚姻却违反了“良贱不婚”的礼法。

韦家叔父得知后,将杨月楼控告为拐盗。

上海知县叶廷眷严刑拷打杨月楼,使其屈打成招。

尽管最终杨月楼的案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过问,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这起冤案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固化以及司法的不公。

第四太原奇案。

?太原奇案发生在大约1840年代,这是一起充满戏剧性和离奇情节的案件。

故事的起因是富商张百万的女儿与他人私奔,这一事件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其中包括一起和尚命案以及官府的冤判等情节。

由于缺乏明确的史料佐证,对于这起案件的真实性,部分学者表示质疑。

然而,正是因为其情节的离奇和戏剧性,使得这起案件在民间长期流传,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