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都市科员,我激活了政商决策系统 > 第447章 钉在墙上的法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凌晨三点十七分,青阳区政府旧办公楼三楼。

林昭的钢笔尖在稿纸上洇开一小片墨渍,他盯着苏绾连夜发来的《绿色工坊集群过渡性实施方案》最后一页,指节抵着太阳穴轻轻揉动。

窗外的雨敲在铁皮屋檐上,吧嗒吧嗒的,像有人在敲摩斯密码。

"政治信用已扣除10点。"阮棠的虚影悬在电脑屏幕前,淡蓝旗袍的裂纹比昨夜又深了半寸,"规则生成模块启动中......警告:系统暴露风险上升至0.3%。"

林昭的手指在键盘上顿住。

他记得上个月系统第一次提示"政治信用"时,阮棠解释这是民众信任度、同僚认可度与政策成效的加权值。

扣10点意味着什么?

可能是担保书墙上327个手印里,有三五个开始动摇?

或者郑砚铭在省厅拍桌子时,某个科长的犹豫被系统捕捉到了?

投影突然闪烁,一份带着宋体标题的文件缓缓展开:《青阳创新试验区临时用地管理办法(建议稿)》。

林昭凑近,看见里面密密麻麻的条款——审批简化路径、风险共担比例、第三方评估机制与退出补偿公式,连他昨晚和苏绾争论半小时的"临时用地最长存续期"都精确到了5年零7个月。

"它从哪来的?"他轻声问。

阮棠的蓝光微微发颤,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旗袍上的玉兰花绣纹:"它在学习你的选择——就像人学会走路。"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您处理石井村拆迁时坚持保留老槐树,系统记录了;解决棉纺厂欠薪时让职工代表参与基金管理,系统记录了;甚至上周给食堂阿姨多批的那箱感冒药......"

林昭的喉结动了动。

父亲的笔记本还摊在桌角,最后一页的字迹是他今早刚添的,墨迹未干:"公平不是终点,是起点;规则不是枷锁,是桥梁。"此刻再看,那些字仿佛活了,在雨幕中与系统生成的文件重叠,模糊了纸页与数据流的边界。

"叮——"

手机在桌角震动,是苏绾的消息:"郑砚铭的人今早去了绿色工坊工地,拍了二十分钟视频。"林昭盯着屏幕上的时间戳,3:22,这个点苏绾应该还在律所,但对话框里飘着咖啡杯的表情包,背景音是打印机的嗡鸣。

他忽然想起上周在拆迁现场,苏绾踩着细高跟蹲在泥地里帮老大妈看补偿协议,发梢沾着草屑,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系统暴露风险0.3%......"阮棠重复着,旗袍上的裂纹突然泛起细碎的银光,"需要终止模块运行吗?"

林昭的目光扫过窗外。

雨丝里,绿色工坊的地基像头蛰伏的巨兽,钢筋骨架在路灯下泛着冷光。

他想起担保书墙上那个用烟盒纸写的名字——王阿婆,老伴儿是老棉纺厂的,上个月拉着他的袖子哭:"我孙子要高考,这工坊要是黄了,他爸的临时工就没了。"

"继续。"他按下保存键,文件命名为"青政发〔2023〕试行1号","风险是用来破的,不是用来躲的。"

阮棠的蓝光突然变得温暖,裂纹处渗出淡金色的光,像给蓝缎子镶了道金边:"明白。"

上午九点零二分,市国土局档案室。

柳小舟的白大褂口袋里,手机又震了一次。

她假装整理档案架,余光扫过屏幕——顾轻语的直播截图,林昭踮脚往墙上钉担保书的样子被截成动图,他仰头时喉结滚动的弧度都清晰可见,标题是《一个官员说:这间屋子是我的牢房》。

"小柳?"隔壁架位传来科长的声音,"找98年开发区的批文找到了吗?"

"就快了!"柳小舟的指尖在《城乡建设临时用地管理历史案例汇编》上快速翻动,心跳快得要撞破肋骨。

她记得上周三在食堂,林昭端着餐盘坐她对面,说"历史里藏着破局的钥匙",当时她以为是套话,直到今早刷到白知秋的微博。

泛黄的纸页发出脆响。

1998年第07号批文:"鉴于云州经济开发区建设紧迫性,允许项目方先行施工,三个月内补全用地手续";1998年第15号批文:"特事特办原则仅适用于民生类工程,需属地官员签署连带责任书";还有一份夹在页脚的会议记录,手写体潦草:"法无禁止即可为,但需有人担责——张副省长"。

柳小舟的指甲在纸页上掐出月牙印。

她摸出随身携带的微型复印机,金属机身贴着皮肤发烫。

科长的脚步声近了,她手忙脚乱把复印件塞进"废纸回收袋",附上便签时笔尖戳破了纸:"1998年开发区也曾'先建后批'——历史不是空白。"

"找到了!"她捧着三本厚重的汇编转过架位,科长推了推眼镜:"怎么这么多汗?"

"档案室太闷了。"柳小舟低头,看见自己白大褂的后背洇出一片湿痕,像朵正在盛开的谎花。

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明远集团总部顶层会议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