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秦风超导实验室”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自打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各种顶尖设备调试完毕,从全国“挖”来的青年才俊们各就各位,这里就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科研永动机。
昼夜交替,灯火通明。
咖啡的消耗量直线飙升,外卖小哥成了实验室的常客,唯一能与之媲美频率的,恐怕就是快递公司送来的各种最新型号的实验耗材和小型配件了。
而这一切疯狂运转的核心,自然是秦风。
拥有了【物质重构原理(初级)】和【超导理论精通(宗师Lv.1)】这两大“外挂”,秦风的科研思路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短短三个月!
“秦风超导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就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是如同火山喷发般,井喷了!
《格物》期刊,这家拥有数百年历史,在全球学术界享有至高无上声誉的顶级期刊,其位于大洋彼岸的总部编辑部,最近几个月的气氛有点“诡异”。
主编办公室,头发花白、带着金边眼镜,一向以沉稳严谨着称的爱德华·汤普森教授,此刻正对着电脑屏幕,眉头拧成了一个大大的“川”字。
屏幕上,是一封来自燕京大学“秦风超导实验室”的最新投稿邮件。
“又……又来了?”汤普森教授感觉自己的太阳穴在突突直跳。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日渐稀疏的头顶,心中涌起一股既兴奋又头疼的复杂情绪。
兴奋,是因为署名“秦风”的每一篇论文,都意味着一次颠覆性的发现,一次对现有科学认知的挑战,一次能让《格物》期刊的引用率和影响力再创新高的机会。
头疼,则是因为秦风这小子发论文的速度,实在是太……太不讲道理了!
“上个月那篇关于‘燕京一号’在强磁场下量子霍尔效应的异常观测及其对拓扑超导的启示’的论文,引起的轰动还没平息呢!全球好几个诺奖得主都亲自下场参与讨论,相关的后续研究申请都快把各国基金委的邮箱挤爆了!”汤普森教授喃喃自语,“这才过了多久?半个月?他又搞出什么幺蛾子了?”
他点开邮件,附件里是一篇题为《“燕京一号”超导体中非阿贝尔任意子的实验证据及其在拓扑量子计算中的潜在应用》的论文。
“非阿贝尔任意子……拓扑量子计算……”汤普森教授只扫了一眼摘要,眼珠子就差点瞪出来。
“我的上帝!这小子是想上天吗?!”
他猛地抓起电话,直接拨通了期刊凝聚态物理板块的首席审稿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斯教授的专线。
“菲利普斯,是我,爱德华!你现在有空吗?不,你必须有空!秦,那个燕京的秦,他又来活儿了!是的,没错,就是那个秦!这次是……非阿贝尔任意子!在他那个‘剩饭’超导体里找到的!你敢信?!”
电话那头,菲利普斯教授沉默了足足有十几秒,才传来一声带着浓浓疲惫和一丝难以置信的叹息:“爱德华,我感觉我这辈子的诺贝尔奖,可能都白拿了……这小家伙,是打算一个人把凝聚态物理未来五十年的活儿都干完吗?”
“谁说不是呢!”汤普森教授苦笑道,“我现在严重怀疑,我们《格物》期刊,是不是快要变成‘秦风学术成果月度汇报’专刊了!”
这真不是夸张。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秦风超导实验室”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效率,接二连三地产出重磅成果:
第一篇:《“燕京一号”室温超导体中声子谱的精细结构及其对超导转变温度的优化机制研究》,发表于《格物》,直接将“燕京一号”的常压超导转变温度,在原有基础上又硬生生拔高了5K!全球哗然!
第二篇:《基于“燕京一号”的新型高灵敏度磁通量子干涉仪(SQUID)的设计与实现》,发表于《科学》,其探测灵敏度比现有最先进的低温SQUID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直接让一众从事精密测量和量子传感研究的科学家们集体高潮!
第三篇:《“燕京一号”超导薄膜的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新工艺:旋转液相沉积法》,发表于《先进材料》,将原本复杂的实验室制备流程,简化到了近乎“傻瓜式”操作,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九十!为“燕京一号”的工业化应用铺平了道路!
然后就是那篇关于量子霍尔效应和拓扑超导的……
现在,又来了个非阿贝尔任意子!
每一篇,都是石破天惊!
每一篇,都足以让一个普通的科研团队吹一辈子!
而这些,都出自同一个实验室,同一个核心领导者——年仅十九岁的秦风!
《格物》期刊的编辑们,现在看到来自燕京大学的投稿邮件,都会下意识地深吸一口气,然后默默地把手边的速效救心丸往近处挪一挪。
“主编,最新一期的封面设计好了,您过目一下。”一位年轻的编辑敲门进来,递上一份设计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