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294章 舌战群儒!秦风的强势反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4章 舌战群儒!秦风的强势反击!

日馁瓦国际会议中心,主会场。

当秦风结束了他那场关于“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的最新进展与理论探索”的主题报告时,整个会场先是陷入了长达十几秒的寂静,紧接着,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中,夹杂着惊叹、钦佩,以及一些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秦风的报告,以其清晰的逻辑、详实的数据、以及对“秦风理论”(OCQE模型)深入浅出的阐述,再次给在场的所有青年科学家和旁听的学术泰斗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尤其是他结合【物质重构原理】的启示(当然,这一点他并未明说,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对材料微观结构演化的分析中),对“燕京一号”超导体性能优化路径的展望,以及对OCQE模型未来可能拓展到的全新物理领域的预测,更是让许多人听得如痴如醉,仿佛一扇通往未来科学的宏伟大门,正在缓缓开启。

然而,就在主持人宣布进入自由讨论与提问环节后,会场的气氛,悄然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掌声渐歇,一些之前在台下交头接耳、眼神中带着审视与不以为然的年轻面孔,开始蠢蠢欲动。

果不其然,第一个站起来发难的,便是那位来自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一向以传统BCS理论为圭臬,对有机超导体持怀疑态度的青年才俊——阿里斯泰尔·芬奇博士。

芬奇博士年约三十四五,金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眼神锐利而略带倨傲。他清了清嗓子,用一口纯正的牛津腔慢条斯理地说道:“非常感谢秦风研究员精彩的报告。您的‘燕京一号’超导体,以及您提出的OCQE模型,确实……非常引人注目。”

他刻意在“引人注目”这个词上加重了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然而,”芬奇博士话锋一转,嘴角勾起一抹自认为优雅的弧度,“我个人认为,您的OCQE模型,虽然试图解释许多复杂的现象,但其理论基础,似乎……过于依赖经验性的拟合,而缺乏传统物理学理论那种坚实的、可被严格推演的公理化基础。您提到了‘有机长链拓扑序’、‘激子-等离激元共振’,甚至还有些……嗯,颇具东方神秘色彩的‘手性微生物催化’。请问秦风研究员,您如何证明这些概念不是为了解释您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后验性修补’?您的理论,其普适性和可预测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可谓是相当尖锐,直指OCQE模型的核心与原创性。言下之意,无非是说秦风的理论是“先射箭后画靶”,是为了迎合实验结果而拼凑出来的,缺乏真正的科学严谨性。

会场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不少来自西方传统强校的青年科学家,都露出了赞同的神色。他们中的许多人,内心深处也对这个横空出世、年轻得过分的东方天才,以及他那套听起来有些“玄乎”的理论,抱有类似的怀疑。

李振华教授坐在台下,眉头微微皱起,心中不禁为秦风捏了一把汗。这个芬奇,果然是来者不善!

然而,台上的秦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诘难,脸上却没有丝毫慌乱,反而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自信微笑。

他平静地注视着芬奇博士,等对方完全说完,才不疾不徐地开口道:“感谢芬奇博士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也很有代表性。”

一句“很有代表性”,让芬奇博士脸上的倨傲之色更浓了几分,仿佛自己的质疑已经得到了某种“认可”。

秦风顿了顿,脑海中,学神系统的【理论构建(中级)】能力已然悄然运转,无数相关的知识点、逻辑链、以及OCQE模型构建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星辰般清晰地呈现出来。

“首先,关于芬奇博士提到的OCQE模型缺乏‘坚实的公理化基础’,以及是否为‘后验性修补’的问题,”秦风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回荡在整个会场,“我想,任何一个试图描述全新物理现象的理论,在其诞生之初,都必然要经历从实验观测到理论抽象,再从理论预测到实验验证的循环过程。BCS理论的诞生,同样离不开卡末林·昂内斯对液氦超导现象的偶然发现,以及后续无数实验数据的积累。”

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起来:“OCQE模型并非空中楼阁。它所依赖的‘有机长链拓扑序’,是基于我们对‘燕京一号’超导体利用球差校正透射电镜和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所获得的大量高精度微观结构数据,并结合了凝聚态物理中关于低维电子体系和拓扑物态的前沿理论进行分析得出的。其数学描述,严格遵循量子场论的基本框架,每一个参数的引入,都有其明确的物理意义和实验支撑,并非随意的拟合。”

秦风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至于‘激子-等离激元共振增强的非局域库珀配对’机制,这确实是OCQE模型中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但它并非凭空想象。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着名物理学家维塔利·金兹堡和戴维·基尔日尼茨等人,就曾预言过激子机制在高温超导中的可能性。只是受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和材料体系,未能得到证实。而我们的OCQE模型,正是在这个方向上,结合有机材料的独特性质,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拓展。相关的理论推导,包括非局域格林函数的处理、多体相互作用的重整化,以及由此预言的超导能隙对称性和特征能量尺度,都与我们后续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获得的实验结果高度吻合。这些,在我的论文附录中有长达二十页的详细数学证明,相信芬奇博士如果仔细阅读过,应该不会有此疑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