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 > 第311章 风波再起!国际“权威”的公开尖锐质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1章 风波再起!国际“权威”的公开尖锐质疑!

“秦哥,最新的这批‘墨子一号’改进型样品,在15特斯拉的强磁场下,超导转变温度稳定性又提升了0.5开尔文!虽然只是0.5K,但这已经是我们连续第五次优化后的显着进步了!”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年轻研究员,李浩,正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数据报告,唾沫星子都快喷到秦风脸上了。

秦风,这位年仅大一(或大二,根据小说设定),却已然是国内乃至国际材料科学界一颗冉冉升起、不,应该说是已经高悬中天的新星,此刻正悠然地靠在实验台旁,手里把玩着一支激光笔。他闻言,只是微微颔首,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弧度:“嗯,还不错。但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此。‘墨子一号’的潜力,远不止这点提升。下一步,我们要尝试引入新的掺杂元素,从微观晶格结构入手,彻底解决高磁场下的磁通钉扎不均匀问题。”

他说话的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讨论今天食堂的红烧肉是咸了还是淡了,但实验室里的其他几位核心成员,包括博士生张伟和以细致着称的陈静,都听得热血沸腾。

“从晶格结构入手?秦哥,这……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啊!您是说,我们之前构建的‘量子轨道共振模型’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张伟扶了扶眼镜,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秦风笑了笑,刚想解释他脑海中由【学神黑科技系统】辅助推演出的一个更为精妙的理论雏形,实验室的门却被猛地推开了。

“秦……秦哥!不好了!出大事了!”

闯进来的是负责信息搜集和对外联络的团队成员孙宇,一个平日里还算沉稳的研究生,此刻却是一脸煞白,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平板电脑,因为用力指关节都有些发白。

实验室里原本热烈的气氛瞬间凝固。

“孙宇,慌什么?天塌下来了?”秦风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对于这种打断他思路的行为略有不满,但还是沉声问道。他最烦咋咋呼呼的。

孙宇喘着粗气,将平板电脑递到秦风面前,声音都有些发颤:“秦哥,您……您自己看吧!是……是《格物评论》!最新一期,刚刚上线的!”

《格物评论》!

这四个字一出,实验室里所有人的脸色都微微一变。

这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的野鸡期刊,而是国际材料科学领域公认的、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顶级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和学术地位,堪比物理学界的《物理评论快报》或综合类的《自然》、《科学》。能在上面发表文章的,无一不是各个领域的顶尖大牛。

秦风接过平板,目光落在屏幕上。

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置顶的、加粗的、标题异常醒目的长篇评论文章——

《对“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若干核心问题的再审视与质疑——兼论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可重复性危机》

文章的作者署名,更是让实验室内的空气仿佛又冷了几分——Y教授,X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多次提名者,国际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领域公认的泰斗级人物!

这位Y教授,秦风也早有耳闻。其学术成就斐然,在传统超导理论和复杂氧化物材料方面有着奠基性的贡献。然而,其学术思想也以严谨着称,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是“略显保守”,对于一些过于“离经叛道”的新理论、新发现,总是抱着审慎乃至怀疑的态度。

“Y教授……他怎么会突然关注我们的研究?”李浩喃喃自语,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他们的成果虽然轰动,但主要还是在国内和部分思想前沿的国际学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像Y教授这种“老古董”级别的权威,他们本以为至少短期内不会轻易下场。

秦风的目光快速扫过文章的摘要和引言。

Y教授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辞藻华丽却又暗藏机锋。他首先肯定了“寻找室温超导体”这一课题的重大意义,甚至还“不吝赞美”地提了一句秦风团队的“勇气可嘉”和“初步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笔锋一转,便露出了锋利的獠牙。

“……然而,科学的桂冠从来只属于那些能够坦然接受最严苛检验的真理。对于秦风博士(注:此处Y教授或许是故意,或许是信息滞后,称秦风为博士,实际上秦风此时可能连本科学位都还没拿到)及其团队所报告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尽管其宣称的性能指标(如高达25摄氏度以上的超导转变温度)令人振奋,但其理论基础的自洽性、关键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及该成果是否具有普适性而非仅仅是特定实验室条件下的‘孤例’,本评论将提出一系列系统性质疑……”

秦风的眼神平静无波,继续往下看。

Y教授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虽然具体的详细论证要等下一章(第312章)才会展开,但这篇文章的概述已经极具冲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