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基石的“不稳固”:Y教授认为,秦风提出的超导微观机理,虽然新颖,但与凝聚态物理中某些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理论(例如BCS理论的某些拓展极限、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某些成熟模型)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其逻辑推导过程显得“过于跳跃”,缺乏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支撑,更像是一种“经验性的拼凑”而非“第一性原理的演绎”。
二、实验数据的“完美陷阱”:Y教授指出,秦风团队报告的某些关键实验数据,例如在常温常压下就能实现的几乎无电阻的超导态、以及反常的同位素效应缺失等现象,显得“过于完美”,甚至“完美得不真实”。他含蓄地表示,这些数据“显着偏离了现有理论框架所能预测的合理区间”,暗示可能存在某些“未被充分披露的特定实验技巧”或者“难以排除的偶然干扰因素”,甚至不排除“实验者主观期望导致的系统偏差”。
三、成果普适性的“巨大问号”:Y教授在文章中隐晦地提及,他本人及其在X国的顶尖合作实验室,在得知秦风的初步成果后,也曾尝试进行“概念性的验证复现”。然而,他们“未能在宽松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到秦风团队所宣称的宏观超导现象”,即便在“极其苛刻和精密的调控下”,也仅仅是“捕捉到了一些微弱且不稳定的疑似信号”。因此,Y教授对秦风超导体的“可重复性”和“普适性”表示了“深切的忧虑”,认为其可能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居高临下的“学术权威”的审视意味。虽然没有直接说秦风造假,但那种“你的理论不靠谱、你的数据太可疑、你的实验别人重复不出来”的潜台词,已经呼之欲出。
“这……这简直是污蔑!”性格最是耿直的陈静看完摘要,气得俏脸通红,“我们的理论推导每一步都有坚实的依据,实验数据更是经过了上百次的重复验证,怎么可能不可靠?他凭什么这么说!”
张伟的脸色也十分凝重:“Y教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太大了。他这篇文章一发,恐怕会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我们必须立刻做出回应!”
李浩则有些六神无主:“秦哥,这可怎么办啊?Y教授可是泰斗啊,他说的话,很多人都会信的。万一……万一影响到我们的后续研究经费和国际合作……”
实验室内的气氛,从刚才的欢欣鼓舞,瞬间跌入了冰点。每个人的心头都像是压上了一块巨石。
秦风却依旧平静。他仔仔细细地将Y教授的评论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甚至连参考文献都扫了一眼。
看完后,他将平板电脑轻轻放在实验台上,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然后,他抬起头,看着自己团队成员们或愤怒、或担忧、或迷茫的脸,嘴角忽然向上弯起一个细微的弧度,那笑容里,带着一丝玩味,一丝不屑,还有一丝……跃跃欲试?
“呵呵,有意思。”秦风轻轻吐出四个字。
“有意思?”李浩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秦哥,这都火烧眉毛了,您还觉得有意思?”
秦风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筋骨,发出几声轻微的“咔咔”声,仿佛刚才看的不是一篇足以颠覆他学术声誉的质疑檄文,而是一篇饭后消遣的科普读物。
“为什么没意思?”秦风反问,眼神中闪烁着一种众人难以理解的光芒,“你们不觉得,这位Y教授,很像武侠小说里那种闭关锁国久了,突然看到年轻人使出一套闻所未闻的绝世剑法,第一反应不是惊叹,而是大喊‘此乃旁门左道,不合祖宗规矩’的老顽固吗?”
他这个比喻一出,实验室里紧张的气氛顿时被冲淡了几分。
陈静“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随即又觉得不合时宜,赶紧捂住了嘴。
张伟也若有所思:“秦哥,您的意思是,Y教授的质疑,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跟不上我们这种‘跨代’的理论创新?”
“可以这么理解。”秦风点了点头,“他的质疑,看似尖锐,实则漏洞百出。所谓的‘理论不自洽’,不过是他没能理解更高维度的统一性;所谓的‘数据特异性’,不过是他被经典理论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了想象力;至于‘实验不可重复’……呵呵,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复现’的,是不是把酱油当成了醋,还怪菜谱不对?”
这番话说得既自信又带着几分戏谑,让团队成员们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他们太了解秦风了,这位年轻的领导者,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既然这么说,就一定有他的底气。
就在这时,秦风的私人手机响了起来。
他拿起来一看,是远在老家的母亲打来的。
秦风走到窗边,按下了接听键,声音立刻变得温和起来:“喂,妈,怎么这个点打电话过来了?是不是又在哪个养生节目上看到什么‘秘方’,想让我给您参谋参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