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教授那篇洋洋洒洒、辞藻华丽却又暗藏杀机的评论文章,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不仅在国际材料科学界激起了滔天巨浪,其冲击波也迅速扩散到了燕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尖端材料实验室内。
孙宇带来的平板电脑,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实验台上,屏幕上《格物评论》的官方页面清晰可见。那篇由Y教授亲自撰写的评论文章,标题被加粗放大,每一个字眼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刻刀,试图将秦风团队辛苦构建的科研大厦一寸寸瓦解。
实验室内的气氛,早已不复先前的轻松与振奋。李浩、张伟、陈静等核心成员,一个个面色凝重,眉头紧锁,仿佛能拧出水来。饶是他们对秦风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但Y教授的名头实在太响亮,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如同一座难以撼动的山岳。
“这老家伙,是诚心找茬啊!”李浩第一个沉不住气,一拳砸在自己的大腿上,压低了声音怒道,“什么叫‘理论基础的自洽性存疑’?我们的‘墨子一号’理论模型,秦哥推导的时候,每一步都清晰明了,逻辑链完整无缺,怎么就不自洽了?”
张伟作为博士生,理论功底相对深厚,他扶了扶厚重的眼镜,仔细阅读着Y教授文章中关于理论质疑的部分,脸色愈发难看:“Y教授主要攻击的是我们理论中,关于有机分子链在特定条件下诱导库珀对形成,并实现宏观量子相干的微观机理。他认为,这与经典的BCS理论及其后续的强耦合理论在某些基本假设上存在冲突,特别是关于声子媒介的解释,他觉得我们的理论‘绕过了’传统声子机制,却未能提供一个‘同样坚实’的替代性相互作用图像。”
陈静也凑过来看,她对理论细节不如张伟敏感,但对Y教授字里行间那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感到非常不爽:“他还说秦哥的逻辑推导过程存在‘跳跃性’,缺乏足够的数学物理支撑?我怎么觉得是他的脑子存在‘跳跃性’,跟不上秦哥的思路还差不多!秦哥的推导,那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那是天才的直觉与严谨逻辑的完美结合,他懂个屁!”
秦风在一旁,双手抱胸,神色平静地听着团队成员的议论。他并没有急于反驳,而是示意他们继续看下去。
一、质疑核心之一:“理论不自洽”——经典大山下的傲慢与偏见
Y教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便对秦风提出的“有机复合型室温超导体”的理论基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他写道:“……任何一项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其理论基石必须能够与现有成熟的科学体系相兼容,或者能够清晰地指出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并给出合理的拓展。然而,秦风博士(Y教授依旧固执地称呼秦风为博士)所提出的超导微观机理,在笔者看来,更像是一种‘空中楼阁’。其核心观点,即通过特定有机大分子的π电子共轭体系与无机晶格的界面耦合,实现一种全新的、非声子媒介的高温超导机制,这在理论上存在诸多难以弥合的‘裂痕’。”
“首先,该理论在解释库珀对的形成时,引入的所谓‘轨道共振隧穿效应’,其数学表述含糊不清,缺乏严格的量子多体理论推导。其能量尺度的估算,与已知的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电子-晶格相互作用相比,显得过于‘乐观’。经典凝聚态物理告诉我们,在室温条件下,如此微弱的、未经充分证明的相互作用,如何能够克服强大的热涨落,形成稳定的宏观量子态?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其次,该理论对于某些经典超导现象,如迈斯纳效应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它似乎仅仅是‘复述’了现象本身,而未能从其独特的微观机理出发,给出一个与BCS理论或Ginzburg-Landau理论在逻辑上同样自洽的解释。这种‘选择性失明’,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理论的普适性和内在逻辑的完整性。”
“再者,其理论推导过程中,多处出现‘想当然’的逻辑跳跃。例如,从单分子链的量子行为到宏观材料的集体涌现,中间缺乏必要的统计物理学桥梁。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在凝聚态物理中是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一步,而秦风博士的理论对此似乎‘一笔带过’,这在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是难以接受的。”
Y教授的文笔老辣,引经据典,每一句质疑都像是一把重锤,敲打在传统物理学者的心坎上。他巧妙地将秦风的理论描绘成一个与经典理论格格不入、内部逻辑混乱的“异端”。
李浩看得额头冒汗:“这家伙,摆明了就是用经典理论的尺子来量我们的新衣服,不合身就说我们的衣服是破的!他怎么就不想想,可能是他的尺子太旧了呢?”
张伟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但Y教授引用的那些经典理论和判据,确实是目前凝聚态物理学界的主流范式。他的质疑,在那些不了解我们具体工作的学者看来,会显得非常有说服力。‘理论不自洽’这顶帽子一旦扣上,影响太恶劣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