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物理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内。
窗外,是燕园盛夏的尾声,知了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嘶鸣,试图抓住夏日最后的绚烂。实验室内,空调的冷气开得很足,各种高端精密仪器规律地发出低沉的嗡鸣,与窗外的蝉鸣形成一种奇特的交响。
秦风独自一人,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手中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枸杞菊花茶——这是他最近养成的新习惯,用他的话说,叫“科研养生两不误,保温杯里泡枸杞,论文才能写得飞起”。
他的目光,并没有聚焦在窗外那些青春洋溢、嬉笑打闹的普通大学生身上,而是投向了更远处那片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天际,眼神深邃,仿佛在回顾着什么,又像是在展望着什么。
虽然距离学校正式的毕业典礼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他名义上的“大二学年”也才刚刚过半,但对于秦风而言,他那短暂却又辉煌得足以载入燕京大学百年史册的本科学习生涯,已然可以画上一个……嗯,让所有人都只能仰望和惊叹的、近乎完美的句号了。
得益于学校为他量身打造的“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以及那条史无前例的“本硕博连读超级火箭助推绿色通道”,秦风以一种近乎于“开挂”的速度,提前修完了本科四年所需的全部学分,而且门门A+,绩点完美得无可挑剔。
这期间,他和他一手创建并领导的“秦之队”,更是在常温超导材料及其应用领域,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秦风科技风暴”。
从“墨子一号”的横空出世,到“量子围栏磁通钉扎”理论的石破天惊,再到“墨子二号”新型复合超导线材的研制成功,以及那台在内部演示中一炮惊天的微型超导电磁炮……
紧接着,便是科研成果的“井喷期”。
超导储能装置的小型化与高效化——那个被李浩戏称为“板砖充电宝”,却蕴含着足以驱动一艘小型星际飞船(理论上)恐怖能量的“掌上核弹”能量核心,其相关技术论文一经发表,便在全球新能源和储能领域引发了八级大地震,无数资本大鳄挥舞着钞票,哭着喊着要给“秦之队”投钱。
高灵敏度室温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s)的实用化与阵列化——那个只有火柴盒大小,却能将磁场探测灵敏度提升数个数量级的“量子慧眼”,更是让医学成像、地质勘探、国防安全等领域的专家们如获至宝,各种合作项目和应用开发计划如同雪片般飞来。
以及,那足以改变整个通讯行业格局的“秦风超导”滤波器——凭借其近乎零损耗、超高Q值、超窄带宽的逆天性能,直接被华夏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华星公司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秘密立项,纳入了旨在构建“自主可控、全球领先”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天网工程”核心技术储备。
这一系列石破天惊、国际领先的突破性进展,如同不要钱一般,从“秦之队”这个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的年轻团队手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而作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和引领者,秦风的名字,早已不仅仅是燕京大学的骄傲,更是整个华夏科技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最耀眼的巨星!
“秦院士(预备役)”、“行走的诺贝尔奖”、“人形自走顶刊论文打印机”、“被物理学耽误的段子手兼美食家”……各种各样充满了敬佩、羡慕、以及一丝丝“酸溜溜”味道的绰号,开始在学术圈内外广为流传。
就连远在老家小县城的秦父秦母,也因为出了这么一个“光宗耀祖、名震寰宇”的宝贝儿子,而成了十里八乡的“重点保护对象”和“教育典范家庭”。据说,县里主管教育的领导,已经把秦风的“先进事迹”编成了宣传材料,准备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进行“学习秦风好榜样,科技报国我最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了。
秦风每次和父母视频通话,都能从二老那笑得合不拢嘴的表情和“哎呀,儿子啊,你又上中央台新闻了,这次是表扬你那个什么‘充电宝’能让电动汽车跑得比飞机还快……”之类的“道听途说”中,感受到那份朴实而又浓烈的骄傲与自豪。
“唉,优秀,有时候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啊。”秦风放下手中的枸杞菊花茶,轻轻叹了口气,脸上却露出了一个只有他自己才懂的、略带几分“凡尔赛”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些成就,固然有他自身努力和天赋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那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逆天存在的【学神黑科技系统】。
“系统,”秦风在心中默念,“忙活了这么久,也该是时候……盘点一下我这个‘本科生涯’的收获了。顺便看看,我现在的‘战斗力’,究竟达到了什么级别。”
随着他心念一动,一块只有他能看见的、散发着淡淡金色光芒的半透明虚拟面板,悄然在他眼前展开。
【学神黑科技系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