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166章 非洲考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破门声从走廊尽头传来。姆瓦纳医生拉着我们躲进一间隐蔽的储藏室:"这里有秘密通道!"

穿过狭窄的隧道,我们来到相邻的一家教会医院。姆瓦纳的妹妹在这里当护士,她帮我们联系了当地警方。

"是雇佣兵。"赶来的警长告诉我们,"他们抢走了一些设备,但似乎没找到想要的东西。"

回到被洗劫的实验室,我们发现保险柜完好无损,但所有患者的血样和病历都被盗走。更诡异的是,异常反应患者的用药记录被精确删除,仿佛有人专门为掩盖这一现象而来。

"这不是普通抢劫,"程明检查着服务器,"他们植入了一个监控程序,想远程获取我们的后续研究数据。"

我们立即更换了所有密码和加密方式。次日,WHO的调查组抵达,带队的是老朋友莫里斯女士。听完汇报后,她面色凝重:"程教授,这可能是蓄意的生物破坏。我建议将患者转移到日内瓦继续治疗。"

"太危险了,"我反对,"重症患者经不起长途飞行。"

"那就加强本地安保。"莫里斯拨通卫星电话,"我会调一支联合国医疗安保队来。"

与此同时,赵院士发来了惊人发现:异常患者体内的病毒含有一种特殊标记蛋白,能与"天铁"纳米结构特异性结合,形成某种"生物天线"!

"这绝对是人为设计的。"视频中,赵院士指着分子模型,"病毒就像一把钥匙,专门用来解锁'天铁'的量子效应,但目的不明。"

郑淮安突然想到什么:"如果...他们是想利用'天铁'效应增强病毒呢?就像我们增强药物一样?"

这个可怕的假设让所有人不寒而栗。我们立即对所有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更加骇人:异常反应患者都曾参与过那个"疫苗试验",他们体内被预先植入了这种"钥匙病毒"!

"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姆瓦纳医生声音颤抖,"他们利用我们的试验激活自己埋下的生物武器!"

WHO紧急召开全球专家会议。根据我们的发现,至少有七个非洲国家的"疫苗试验"受害者面临同样风险。更可怕的是,如果这种"钥匙病毒"传播开来,任何使用"天铁"增强药物治疗的患者都可能被感染!

"必须立即开发阻断剂。"莫里斯女士下令,"程教授,你们团队最了解'天铁'特性,WHO将全力支持你们。"

压力如山。我们日夜不停地工作,尝试各种可能的抑制剂。第五天凌晨,程明突然有了突破性发现:"爸!看这个!"

屏幕上显示着"天铁"在特定频率电磁场中的原子振动模式。"如果病毒利用这个共振频率入侵细胞,"程明兴奋地解释,"我们只需要稍微偏移频率..."

三天后,第一代阻断剂问世。通过在"天铁"处理环节加入微调磁场,我们成功阻断了病毒与量子效应的耦合。Grace成为第一个接受新方案治疗的患者,她的异常指标在12小时内开始回落。

"有效!"姆瓦纳医生看着检测报告,激动得眼眶湿润,"病毒载量下降了80%!"

好消息迅速传开。WHO立即发布了新治疗方案,全球数十个医疗中心开始按我们的方法调整"天铁"增强药物的使用参数。

正当危机看似缓解时,程明的黑客朋友发来一份骇人文件:从"普罗米修斯医疗"服务器窃取的内部备忘录,日期是一年前:

"项目进展:钥匙病毒已投放至目标区域。待'天铁'技术成熟后,将启动第二阶段——利用量子共振效应定向增强特定基因编辑病毒..."

"天啊..."郑淮安读着文件,"他们早就计划好利用我们的研究!"

文件末尾提到了一个坐标,位于刚果雨林深处。WHO迅速派出调查队,发现那里有一个被遗弃的生物实验室,设备上还留着"香巴拉生物科技"的标签。

证据链条终于完整:陈志明背后的势力先投放"钥匙病毒",再等我们的"天铁"技术成熟,最终目的是制造一种可量子增强的基因武器!

国际刑警随即对陈志明和彼得罗娃发出红色通缉令。新闻报道称,"香巴拉生物科技"的几家影子公司正在被多国联合调查。

一个月后,我们的临床试验圆满完成。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最终所有患者都显着好转,Grace甚至能下床走动了。离别那天,她送给我一张自己画的蜡笔画:一个穿白大褂的中国老人,手里拿着发光的药瓶,旁边写着"Thank you Doctor Cheng"。

回国的飞机上,我们疲惫但欣慰。程明忽然问我:"爸,您觉得他们为什么选择非洲做试验场?"

"因为这里医疗监管薄弱,患者维权意识差。"我望着舷窗外的云海,"但更重要的是..."

"耐药菌问题最严重。"郑淮安接话,"他们知道我们一定会来这里试验新药。"

程明若有所思:"所以从始至终,我们都在他们的算计中?"

"不完全是。"我拿出Grace的画,"他们没算到的是,真正的医者会为每个生命奋战到底。"

回国后,我们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做了全面汇报。基于"天铁"的生物防御系统随即启动研发,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量子生物武器威胁。

药膳馆的后院里,铜铲在新安装的防弹展柜中静静陈列。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访客,听我们讲述这段跨越千年的医药传承故事。

一个雨后的傍晚,我独自站在展柜前。夕阳透过云层,在铜铲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神秘的螺旋纹路仿佛在流动,诉说着从西藏山洞到非洲草原的传奇旅程。

"师父,"我轻声说,"您当年是否预见到,这把铜铲会走这么远?"

柜中的铲子无言,但我知道答案早已写在那些泛黄的笔记里:"药无疆界,仁心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