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部分环节机械化?"程明试探着问。
我沉思良久:"这样,研磨还是手工,但炒制可以用恒温炒货机。"
试验结果令人惊喜。恒温120度的炒制效果堪比老师傅手艺,而且每批芝麻的熟度完全一致。程明趁机拍摄了对比视频,老工艺与新设备的完美结合引发热议。
但核心的研磨工序依然坚持古法。我们甚至举办了"研磨体验课",让患者家属参与制作。没想到这成了最佳疗法——许多老人虽然记不住事,却对手工动作记忆深刻。
"程教授,太神奇了!"刘医生一周后来回访,"我妈现在记不住昨天的事,但能完整复述芝麻糊的制作步骤!"
"动作记忆比语言记忆更持久。"我解释道,"这就是'手传心授'的道理。"
随着口碑发酵,麻烦也来了。某保健品公司找上门,想买断"益智糊"配方批量生产。来人西装革履,递上的合同厚如词典。
"程教授,您这手艺应该造福更多人。"他指着条款,"我们保证保留'古法'字样..."
我直接翻到成分页:"你们要加麦芽糊精和稳定剂?"
"微量添加剂而已,为了保质期..."
"不必了。"我合上合同,"药膳不是商品,是医道。"
对方悻悻离去后,程明忧心忡忡:"爸,他们会不会山寨?"
"仿得了形,仿不了神。"我指着石臼,"这臼里的每道刻痕,都影响着研磨效果。他们能仿吗?"
果然,两周后市面上出现了"古法益智糊",广告铺天盖地。但很快有顾客找上门:"程教授,超市买的糊怎么没有您做的香?"
我看了成分表:"他们用的是脱脂芝麻,营养少了大半。"
这件事促使我们开通了"真伪鉴别"专栏。程明拍摄了详尽的制作流程,郑淮安则讲解药材鉴别要点。最受欢迎的是"盲测环节"——让观众对比手工与工业产品的区别。
"这是教育消费者。"小林在报道中写道,"在快餐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慢'的价值。"
冬至这天,药膳馆举办了"孝亲品糊会"。二十多位老人围坐品糊,子女们跟着学习制作。有位老太太颤巍巍地举起碗:"比我小时候妈妈做的还香..."
活动结束时,刘医生带来份惊喜——他母亲最近的脑电图显示,异常放电减少了30%。"虽然记忆还没恢复,但睡眠和情绪明显改善。"
"肾精充足则髓海得养。"我翻着检查报告,"老祖宗的智慧,现代科学正在验证。"
夜深了,程明还在电脑前回复咨询。我收拾着石臼,发现内壁又多了几道新痕——那是今天学员们留下的。每一道痕迹都在改变着研磨的轨迹,就像每位患者都在丰富着药膳的内涵。
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炭炉上温着的最后一壶芝麻糊,散发着温暖的香气。这香气中,仿佛又见师父的身影,他正用石杵画着圆,一圈又一圈,永无止境。
或许药膳之道就是如此——在循环往复中精进,在坚守传统中创新。就像这黑芝麻核桃糊,看似简单的食材,却蕴含着延缓衰老、滋养生命的无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