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178章 茯苓山药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寒前夜,一场冻雨把药膳馆的屋檐裹成了琉璃世界。我正往门廊撒炭灰防滑,小林踩着冰碴子跑来,围巾上结满冰晶。

"程教授!快看这个!"她掏出手机,屏幕上某网红在直播"代餐茯苓粉",号称"一周瘦十斤不反弹"。

我扫了眼配料表:"加了利尿剂和泻药,难怪见效快。"

后院传来程明的惊呼。推门一看,他正对着筐里的山药发呆——这批河南焦作的铁棍山药,表皮紫红,断口拉丝足有半米长。

"爸,这黏液...太夸张了!"

"正宗的怀山药才这样。"我捻起一根断丝,"黏液多糖含量越高,健脾效果越好。"

郑淮安从地窖搬出个陶瓮,掀开蜡封,一股醇香扑面而来。瓮里是去年炮制的茯苓块,经过四季窖藏,表面结满白色晶霜。

"老郑,这茯苓..."我掰开一块,内里雪白如脂,"极品啊!"

"山民说,这是三十年以上的茯苓精。"老人摩挲着陶瓮,"长在古松根上,采挖时还带着松香气。"

制作从处理山药开始。不能用金属刀切——铁器会与黏液发生反应。我们用的是竹刀,顺着山药的纹理削皮,保留最大药效。

"这手感..."程明学着我的动作,"像在给山药脱铠甲。"

"慢点。"我纠正他的姿势,"每一刀都要顺着'经络'走,不然黏液流失就浪费了。"

茯苓需要特殊处理。先上笼蒸软,再用铜锤捶打成棉絮状。程明抢着试,结果把茯苓砸得四处飞溅。

"不是蛮力。"郑淮安示范着,"要像弹棉花,用腕劲。"

最考验功夫的是米的选择。我们不用精白米,而是糙米与糯米按七三比例混合,提前用茯苓水浸泡。米粒吸饱了茯苓精华,煮出来自带药香。

熬粥的火候最见真章。砂锅底层铺竹篦,先下米和茯苓絮,大火煮沸后转文火。待米粒开花时,才放入山药块。

"为什么分时段下料?"小林架着相机问。

"茯苓需久煮出味,山药怕久煮失黏。"我搅动着粥勺,"《粥谱》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说的就是这种搭配之道。"

前厅突然传来骚动。我出去一看,是位面色蜡白的女士晕倒在座位上,陪同的闺蜜正掐她人中。

"三天没吃东西了..."闺蜜急得快哭出来,"说是要穿进S码礼服..."

典型的过度节食导致低血糖。我赶紧盛了碗刚出锅的茯苓山药粥,滴入两滴姜汁:"慢慢喂。"

粥汤乳白,山药金黄,散发着谷物与药材交融的醇香。女士抿了一口,突然泪如雨下:"好暖和...像小时候妈妈煮的..."

"脾胃记得最久。"我轻拍她后背,"它想念这种被温柔对待的感觉。"

原来她是某互联网公司高管,长期靠代餐和咖啡续命。一碗粥下肚,她摸着胃部喃喃:"这里...好久没这么舒服过了..."

这段插曲被小林记录下来。视频《一碗粥唤醒的身体记忆》引发强烈共鸣,弹幕里满是"看哭了想回家"的留言。

第二天,药膳馆来了批特殊客人——某医院的医护人员,带着厚厚的体检报告。

"程教授,我们统计了职工体检数据。"领头的医生说,"90%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

我翻看着报告:腹胀、便秘、消化不良...典型的"现代人通病"。

"试试这个。"我端出改良版茯苓山药粥,加了炒薏仁和芡实,"健脾四神粥,连服二十一天。"

医护人员将信将疑地尝试。三周后复检,脾胃功能指标平均改善37%,最惊人的是睡眠质量普遍提升。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我在回访时解释,"脾胃调和了,气血自然通畅。"

这个案例引发医疗系统关注。春节后,药膳馆举办了"亚健康调理研讨会"。消化科医生、营养师与中医专家们碰撞出无数火花。

"山药黏液蛋白保护胃黏膜。"

"茯苓多糖调节肠道菌群。"

"慢火熬煮提高生物利用度..."

最重磅的报告来自医学院实验室。他们发现,传统方法熬制的粥品,其淀粉结构更利于益生菌生长,堪称"天然益生元"。

热潮中也有不和谐音。某代餐品牌举报我们"夸大宣传",市场监管局上门调查时,我们正在后院捶茯苓。

"同志,尝尝?"郑淮安端出刚熬好的粥,"纯食材,没任何添加剂。"

检查员仔细核验后,反而请教起做法:"我老婆长期胃寒,能喝这个吗?"

"加些干姜和红枣。"我包好药材递给他,"记住,砂锅煮,别用电饭煲。"

这场风波意外带火了传统砂锅。城西的陶艺作坊主专程来道谢,说积压的砂锅全卖空了。

惊蛰那天,药膳馆来了位特殊客人——那位晕倒的女高管,身后跟着十几位同事。她如今气色红润,手里还捧着自制粥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