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案的震波渐次平复,但其刻下的深痕仍需时间细细修复。社会肌体的自我愈合能力与“净壤”系统升级后的主动干预交织在一起,共同应对着案后时代的新旧课题。而星空彼岸的沉默观察者,其意图依旧如谜。
切入点:案后深度修复的挑战与“播种者”信号的异常扰动。
一、 深度修复:看不见的战场
制度的“显微手术”: 林建奇推动的《“幽灵”案析因报告》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反思。不仅是大方向的修补,更深入到“微权力”运行的毛细血管。例如:
针对“鲍玉佳式”漏洞,银行系统推行“员工行为数字画像”,对敏感岗位人员进行更动态、更精细化的合规监测与风险评估。
针对“陶成文式”操作,军队和地方人事部门建立了“军官身份与转业安置全链条回溯核查机制”,对过往一定年限内的类似情况进行抽查复核,旨在挖掘可能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针对“孙鹏飞式”渗透,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加强了与社区、公安的数据联动,对生活突然出现重大变故、有异常社交圈或消费记录的退役军人,进行早期、非侵入式的关怀性访谈和风险提示。这套系统成功预警并干预了数起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的个案。
人心的“持久战”: 修复工作远非一劳永逸。
程俊杰发现,帮助他人虽能带来价值感,但深埋的创伤仍在深夜不时袭来。他开始接受更专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系统治疗,过程痛苦但必要。
梁露的读书会小有影响,但一次活动中,一位参与者无意中提及的相似受骗经历几乎让她当场失控。她意识到,重建信任之路,漫长而反复。
甚至曹荣荣,也在一次市场监管部门的突击检查中(虽证明其完全合规),因过往经历而一度情绪崩溃,恐惧再次被卷入是非。
这些细微的波澜显示,罪恶留下的心理创伤,其修复周期远比想象更长,需要社会提供更持久、更专业的支持系统。
二、 残余网络的“死灰复燃”?
郑雅萍团队监测到,一个与已被捣毁的犯罪网络存在高度相似行为模式(资金拆分手法、通讯加密习惯、目标选择偏好)的新兴团伙,正在邻省边境区域悄然活动。其手段更为隐蔽,似乎吸收了“幽灵”案覆灭的“教训”。
博弈升级: 这个新团伙似乎研究过“幽灵”案的公开信息,规避了张帅帅当年使用的某些技术特征,且不再直接接触退役军人,转而利用网络游戏平台、短视频平台物色和引诱目标。
侦查反制: 林建奇指令,不急于抓捕,而是利用“净壤”系统的模式识别能力,对其进行全程监控,摸清其全部架构、成员及境外联系通道。同时,主动向该区域注入经过设计的“诱饵”信息,测试其反应,引导其行动,从而掌握更多主动权。这是一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无声较量。
三、 “归墟”信号的异常波动:
伍华权的脑电波监测再次出现令人费解的变化。此前那种“响应式波动”逐渐稳定下来,仿佛“播种者”习惯了人类持续发送的“文明数据流”。然而,近期当研究人员尝试发送一段编码了人类近期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信息时,伍华权的脑电波与“归墟”信号的共鸣,突然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却异常剧烈的频谱撕裂!
这种“撕裂”转瞬即逝,很快恢复原状,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但这一异常被高度灵敏的设备精准捕获。
科学团队的争论: 有人认为这只是随机干扰;有人则认为这是“播种者”对特定类型技术进展的“高度关注”或“警惕”的表现;甚至有人猜测,这是否是一种超出理解的“情绪”反应?
林建奇的警觉: 他下令暂停向“归墟”方向主动发送可能涉及前沿科技突破的信息。“我们不知道‘播种者’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彻底理解之前,谨慎是必要的。” 这表明,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哪怕只是单方面的、间接的,也充满了未知的风险。
林建奇站在净蚀中心巨大的星际图前,目光在代表“归墟”的光点和代表地球的蓝点之间徘徊。
脚下,是社会肌体艰难而坚定的修复,是犯罪与反犯罪永无止境的博弈。
远方,是深邃的星空,是沉默却可能因人类特定进步而产生“反应”的未知存在。
“我们修补过去的漏洞,应对现在的威胁,却还要思考如何面对未来的……‘观众’。”郑雅萍感叹道。
“或许,‘观众’一直都在。”林建奇缓缓道,“只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就不能假装看不见。”
他转过身,目光重新变得坚定。
“做好我们自己的事。让人间更值得守护,让文明更加强韧。无论‘观众’是谁,无论它为何观察,这都是我们唯一的、也是最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