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三国:无冕之相 > 第122章 官渡战后,最强打工人开始内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2章 官渡战后,最强打工人开始内卷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秋,曹操于官渡以少胜多,大破袁绍十万精锐。消息传开,天下震动。袁绍仅率数百骑仓皇北遁,河北为之夺气,而曹操的声望则如日中天。

硝烟未散,尸骸尚待清理,但决定未来北方格局的谋划,已在胜利者的军帐中紧锣密鼓地展开。曹操的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他与郭嘉、荀攸等核心谋士立于巨大的山川舆图前,所有人的脸上虽带着连日征战的疲惫,眼神中却闪烁着胜局已定后的锐利与审慎。

“袁本初十万大军一朝尽丧,此确为不世之功。然,河北地广民丰,根基未伤,若使其退回邺城,凭其四世三公之余威,假以时日,必成心腹大患。”曹操的手指重重地点在邺城的位置上,声音沉稳而有力,“然,我军亦是疲敝之师,伤亡颇重,粮秣消耗巨大。此刻贸然北进,深入敌境,恐为困兽所噬,反失胜机。当下之要,在于巩固胜果,震慑河北,徐图后计。”

他环视帐内,一系列深思熟虑后的命令随之颁布,尽显其统筹全局的雄才大略。此部署,皆基于此前庆功宴上所定封赏,量才而用,因势利导:

命赵云及其所部平南军,进驻黎阳。此地乃河北门户,兵家必争。以赵云之稳健勇毅,统率这支百战精锐在此立寨,如同一枚楔子钉在袁绍门前,既可监视邺城动向,亦可作为日后北进之前哨。

张辽新晋裨将军,勇猛善战,甫至便阵斩文丑,令河北军胆寒。曹操令其领精兵镇守河内。河内西接并州,北望邺城,位置关键。以此锐气坐镇,足以屏障洛阳,威慑并州方向的潜在威胁。

徐晃新拜偏将军,沉稳善守。曹操使其屯兵于白马。此地是黄河重要渡口,亦是官渡之战初期战场。令其控制此津,既能保障黄河防线,也切断了袁军轻易南下的通道。

对新降之将张合、高览,曹操亦展现出用人不疑的气度。他亲自安抚,表张合为偏将军,令其协防延津一线;高览为裨将军,置于酸枣驻守。此二处皆属兖州东部要冲,将此二人置于此,既是对其能力的认可,亦是以河北之将守备直面河北之方向,含有深意。同时,将此二人置于河南腹地,远离其河北旧部根基,亦是稳妥的制衡之策。

至于历经苦战、伤亡颇重的于禁、李典所部,以及作为战略精锐、消耗亦不小的虎豹骑,则悉数调回许都周边进行休整、补充兵员装备。此举既能令精锐部队恢复战力,亦能拱卫京师,应对可能的内外之变。

此一番部署,攻守兼备,既有锐意进取之锋镝,亦有稳固后方之磐石。充分展现了曹操在取得空前大胜后,依旧能保持清醒头脑,进行长远战略规划的枭雄本色。

战略既定,大军分批调动。曹操则亲率主力,携大胜之威,浩浩荡荡凯旋许都。

许都城外人头攒动,欢呼如潮,迎接他们的英雄。然而,得胜归来的荣耀之下,是亟待梳理的庞杂政务与亟待抚慰的累累伤痕。甫一入城,周晏甚至未及回府沐浴更衣,便与曹操简短交代几句,径直打马转向尚书台。

尚书台内,依旧是一派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但空气中弥漫的细微紧绷,昭示着战后巨大的善后压力。荀彧正伏案疾书,眉宇间凝着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凝重,案头公文堆积如山。听得脚步声,他抬头见是周晏,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了然,立刻起身相迎:“子宁?怎不先回府歇息?前线辛劳……”

“文若兄坐镇后方,统筹调度,才是真辛苦。”周晏摆手打断他的客套,径直走到那巨大的公文书架前,目光锐利地扫过,随即又转向墙上那张略显抽象和繁复的兖豫徐区域图。他眉头微蹙,显然对目前纯靠人力记忆和传统文书流转的处理效率不甚满意。

“文若兄,眼下千头万绪,需得换个法子。”周晏转身,语气果断,不容置疑。他随手拿起几份不同颜色的空白帛布,又寻来炭笔,就在荀彧那张宽大的公案旁的空地上铺开。

荀彧不解其意,但仍挥手让旁边侍立的书吏退下,亲自为周晏研墨,静观其变。

周晏运笔如飞,口中念念有词:“民夫调度、粮秣转运、伤员安置、军功核定、春耕保障……此皆燃眉之急,然亦有轻重缓急。”他笔下迅速勾勒出几个大小不一的方框,标上不同事项,又以不同颜色的线条连接、标注优先级。“此谓‘优先级调度’,依紧急与重要程度排序,集中力量先攻克关键节点,避免人力分散,疲于奔命。”

接着,他又在另一块大幅帛布上画出纵横网格,上方标注事项,侧方标注负责官吏与进度状态。“此乃‘数据看板’,所有紧要事务,何人负责,进展如何,卡在何处,一望可知。每日晨会,只需对此板半刻钟,便可掌握全局,及时调整,胜过翻阅无数卷宗。”

荀彧起初眼中仅是疑惑,但随着周晏的讲解与那直观图形的呈现,他脸上的神情逐渐由惊讶转为深思,再由深思化为由衷的赞叹。他指着那“看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妙哉!如此一来,纷繁政务,皆可量化、可视,脉络清晰,责任分明!子宁此法,化繁为简,直指核心,真乃……真乃经天纬地之才!彧……不如也。”他最后一句感慨,发自肺腑,看向周晏的目光中,除了以往的欣赏,更多了几分折服。

周晏淡然一笑,将炭笔丢开:“工具而已,关键在于使用之人。文若兄统筹之能,晏远不及。往后尚书台便依此框架运作,你我可省却许多徒劳功夫。”

两人当即召来核心属官,周晏亲自讲解新流程。起初官吏们面面相觑,但在荀彧的全力支持下,尝试半日,效率竟提升显着,原本嘈杂忙乱的尚书台,竟呈现出一种高效而有序的新气象。周晏与荀彧并肩立于“看板”前,低声交换着意见,配合愈发默契,将凯旋后的纷乱政务,梳理得井井有条。

直至日头偏西,周晏才将后续事宜彻底交给荀彧,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踏着夕阳余晖,返回那座已萦绕在心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