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 “除了上班,没别的赚钱路子”,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你过去积累的经验,本身就是 “零成本的赚钱素材”。赚钱的核心逻辑很简单 ——赚钱 = 你的经验 × 别人愿意付钱的问题。只要能清晰回答 “你能帮谁解决什么问题”,就能赚到确定性的钱。、“你不需要革命性的创意,只需要比现有解决方案好 10%。” 对普通人而言,变现只需做两件事:优化你的 “解决方案” 并卖掉,分享你的经验以吸引用户。
一、先盘点:你身上有哪些可变现的经验?
很多人觉得 “我没什么特别经验”,其实可变现的经验藏在生活与工作的细节里,主要分 4 类,只要用心梳理,就能找到你的 “赚钱切入点”。
1. 职业衍生型经验:从工作高频问题中找机会
你在工作中反复解决的问题、公司不愿接但客户常问的需求,都是可变现的经验。比如:
做 HR 的人,每天帮同事改简历、应对面试,可衍生出 “简历优化”“面试辅导” 服务;
做运营的人,频繁帮品牌做 “短视频脚本”“活动策划”,可推出 “中小品牌运营方案定制” 服务;
做教师的人,经常帮学生补 “学科重难点”,可整理成 “考点突破手册” 或 “一对一辅导”。
这类经验的优势是 “专业度高、需求明确”—— 你在工作中已验证过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只需把 “公司内部服务” 转化为 “个人对外服务”,就能快速变现。
2. 兴趣特长型经验:从长期投入的技能中找机会
那些你持续投入 100 小时以上的非职业技能、朋友常向你求助的领域,也是优质经验。比如:
喜欢健身,坚持练了 1 年,帮朋友制定过 “居家减脂计划”,可推出 “新手健身陪跑” 服务;
擅长手工,花几百小时研究 “黏土手作”,帮人定制过 “生日礼品”,可做 “手工定制 + 教学课程”;
爱做饭,经常分享 “家常菜菜谱”,朋友总问 “怎么把菜做得好吃”,可整理成 “家庭菜谱 PDF” 或 “线上烹饪课”。
这类经验的核心是 “热爱 + 擅长”—— 你在投入过程中已积累足够手感,分享时更有热情,也更容易获得用户信任。
3. 踩坑教训型经验:从 “交过的学费” 中找机会
你曾花高价买的教训、耗时很久才搞懂的知识,对别人而言可能是 “避坑刚需”。比如:
装修时踩过 “合同陷阱”“材料以次充好” 的坑,花了半年才解决,可推出 “装修避坑指南”“装修合同审核” 服务;
考研时走了 “选错专业”“复习方法低效” 的弯路,二战才上岸,可做 “考研择校咨询”“复习计划定制”;
做自媒体时踩过 “流量骗局”“内容违规” 的坑,摸索出合规涨粉方法,可分享 “新手自媒体避坑课”。
这类经验的价值在于 “帮人省时间、少花钱”—— 别人可能要花同样的代价踩坑,而你的经验能帮他们直接绕过,付费意愿自然强。
4. 资源整合型经验:从 “信息差” 中找机会
你认识的稀缺人脉、所在行业 / 地域带来的独特信息,也是可变现的资源。比如:
住在批发市场附近,能拿到 “低价童装货源”,可帮宝妈 “代采购” 或做 “童装团购”;
认识很多 “本地摄影师”,可帮新人 “对接高性价比婚纱摄影”,赚中介费;
懂 “小众海外品牌” 的购买渠道,可帮喜欢海淘的人 “代购” 或做 “海外购物攻略”。
这类经验的关键是 “稀缺性”—— 你能接触到别人触达不了的资源,只要做好 “需求匹配”,就能轻松变现。
经验价值测试:3 步验证 “是否有人愿意买单”
梳理出经验后,别着急做产品,先通过 3 个低成本方法验证需求:
找朋友证言:问身边人 “如果我卖 XX 服务 / 资料,你会因为什么理由买单?” 记录他们的原话 —— 比如有人说 “我会买你的考研计划,因为你走过弯路,知道哪里容易错”,这就是你的核心卖点;
做竞品分析:在小红书、淘宝搜类似产品,看用户差评 “哪里不好用”—— 比如别人的 “简历优化” 只改格式,你可以加 “岗位匹配度分析”,比竞品好 10%;
发朋友圈测试:推出 “3 个免费咨询名额”,要求对方提供反馈 —— 比如 “帮 3 位宝妈做婴儿睡眠咨询,结束后请她们说‘最有用的一点’”,能快速判断经验是否有价值。
二、再落地:如何把经验变成可售卖的产品?
经验本身不能直接卖,需要转化为 “可交付的产品”。核心公式是经验 / 技能 × 可交付形态 = 最小可行产品(MVP),主要分 3 类,普通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