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梁平坝上选址定基
时间:清道光八年 春 辰时
地点:重庆梁平老城以西三公里平坝(文峰塔选址地)
【平坝开阔无垠,油菜花田铺展至远山,晨雾渐散,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松软的土地上。三辆骡车停在坝中央,车帘掀开,“宫束班”班主赵开山跳下车,身着藏青短打,腰间别着墨斗,满脸褶子笑成菊花。身后跟着五个徒弟,一个个灰头土脸,却眼神发亮。】
赵开山(叉腰环顾四周,嗓门洪亮):都给我站好了!咱宫束班从京城一路南下,总算盼来了朝廷钦点的活儿——建这梁平文峰塔!往后百年,这塔就是梁平的眼珠子,咱的手艺也得刻在石头上流传!
【徒弟们纷纷应和,老三王憨子突然蹲下身,伸手扒拉地上的泥土,凑到鼻尖闻了闻。】
王憨子(嘟囔):师父,这土软乎乎的,能撑住三十多米的塔吗?我老家盖猪圈,都得用夯土砸三遍呢。
【大师兄李老实立刻踹了他一脚,眉头紧锁】:憨子!别瞎咧咧!这是朝廷督办的工程,选址是钦天监算过的,能有差?咱只管按图纸干活,别给师父添乱。
赵开山(摆摆手,捡起一块石子在地上画圈):老实说得对,但憨子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这塔高35.68米,底周长20米,12层塔身全用细石精砌,根基要是不牢,就是塌天大祸。看见那片松林了吗?(指向西北方)明日起,你带二柱、三喜去采石料,必须选最坚硬的细石,边角不能有一丝裂纹。
二柱(挠头,嗓门粗大):师父,咱要采多少石头啊?这么高的塔,不得用小山似的石料?
赵开山(从怀中掏出一卷图纸展开,图纸上塔的样式细致入微):每层塔身周长递减,底层石料要最厚重,光塔基就得埋入地下三丈。你们仨每天采的石料,得够二十个石匠加工才行。老实,你带憨子去周边村落找夯土工匠,塔基要夯得比铁还硬。
憨子(突然眼睛一亮,拍了拍胸脯):师父,我会夯土!我老家盖猪圈时,我能一口气夯五十下不喘气!
【众人哄堂大笑,李老实无奈摇头】:就你那点本事,别在这儿丢人现眼。夯塔基可不是盖猪圈,得用糯米浆混石灰,一层层夯实,容不得半点马虎。
赵开山(脸色一正):都别笑了!开工后各司其职,谁要是敢偷懒耍滑,我直接把他逐出宫束班!今日先搭工棚,明日正式动工,三个月内必须完成塔基,半年内完成底层塔身,一年之内,我要让这文峰塔在梁平坝上拔地而起!
【徒弟们齐声应诺,纷纷动手卸骡车上的工具,远处传来村民看热闹的喧哗声,阳光渐渐升高,照亮了这片即将竖起高塔的土地。】
场景二:采石场风波
时间:清道光八年 夏 巳时
地点:梁平城郊松林采石场
【松林茂密,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二柱、三喜正挥着铁锤砸向一块巨石,汗水顺着脸颊淌下,浸湿了衣衫。王憨子蹲在一旁,手里拿着凿子,却对着一块石头发呆。】
三喜(擦了把汗,气喘吁吁):憨子,你倒是动手啊!师父说了,今日得采够十块合格的细石,你再磨蹭,天黑也完不成任务。
憨子(抬头,一脸委屈):三喜,这石头太硬了,我凿了半天,就留下一个白印子。你看二柱哥,一锤下去就能砸开一条缝,我怎么就不行呢?
二柱(停下手中的活,走到他身边,拿起他的凿子看了看):你这凿子磨得不够锋利,而且下锤的角度不对。砸石头得找纹理,顺着纹理凿,才能省劲。来,我教你。
【二柱拿起凿子,对准巨石的一道裂纹,让憨子挥锤。憨子憋足了劲,一锤下去,正好砸在凿子顶端,巨石应声裂开一道大口子。】
憨子(兴奋地跳起来):成了!成了!二柱哥,你太厉害了!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几个身着官服的人骑马来到采石场,为首的是梁平县令周大人,身后跟着师爷和几个衙役。】
周大人(勒住马缰,目光扫过采石场):宫束班的人呢?赵班主何在?
二柱连忙上前拱手:回大人,我师父在工地监工,让我们三人来采石。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周大人(翻身下马,走到一块刚采好的石料前,用脚踢了踢):这石料是给文峰塔用的?我听说你们宫束班在京城颇有名气,怎么采的石料如此粗糙?你看这边角,还有裂纹,要是用在塔上,出了纰漏,谁担得起责任?
憨子(上前一步,急道):大人,这石头是我们精心挑选的,刚才裂开的是自然纹理,不是瑕疵!我们试过了,这石头坚硬得很,用锤子都砸不碎!
师爷(冷哼一声,指着憨子):大胆狂徒,竟敢顶撞大人!周大人是奉命督查工程质量,这石料合不合格,岂是你说了算?
二柱(连忙拉住憨子,对着周大人拱手):大人息怒,憨子年纪小,不懂规矩。这石料我们确实仔细检查过,都是最坚硬的细石,只是刚才开采时不小心碰出了一道细纹,我们马上更换,保证每一块石料都符合要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