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青年都很珍惜这次机会,学习格外认真。有个叫狗子的青年,以前在村里就经常帮人处理小伤口,学习针灸时格外用心,每天晚上都在自己的手上练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手法;还有个叫杏花的姑娘,心细手巧,包扎伤口又快又好,苏清鸢经常让她做示范。
十天后,培训结束。苏清鸢对二十名青年进行了考核,从草药辨别到急救包扎,再到针灸手法,他们都顺利通过。苏清鸢又给每人补发了一些药材,叮嘱道:“你们回到村里后,要多帮百姓看病,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来蓟州城找我;另外,要把《基础急救手册》保管好,多教村里的人一些急救知识,让大家都能保护自己。”
青年们纷纷点头,带着药箱和手册,踏上了回乡的路。他们回到村里后,立刻开始为百姓看病:狗子在村里搭了个简易的诊棚,每天免费为村民包扎伤口、针灸止痛;杏花则走村串户,为老人和孩子检查身体,教大家熬制驱寒汤。
没过多久,这些赤脚医生就成了乡村医疗的骨干。有个村里的孩子半夜发烧,孩子的父母急得团团转,幸好狗子赶来,用针灸为孩子降温,又开了些草药,孩子很快就好了;还有个老人在山上砍柴时摔断了腿,杏花带着村民用苏清鸢教的方法固定好老人的腿,又派人去城里请医工,老人得到了及时救治。
消息传回蓟州城,苏清鸢格外欣慰。她又挑选了一批青年进行培训,让赤脚医生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渐渐覆盖了蓟州周边的所有村庄。百姓们再也不用为了看病长途跋涉,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治疗,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萧玦处理完边防的事情后,特意来到惠民医馆。他看着医馆里忙碌的景象,又听苏清鸢说起赤脚医生的事情,眼中满是敬佩:“清鸢,你为百姓做的这些,比我整顿吏治、加强边防更让百姓安心。有你在,燕云的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苏清鸢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百姓们吃得饱、穿得暖、看得上病,才会有心思种地、建设家园,燕云才能真正好起来。”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透过医馆的窗户,洒在药柜和诊床上,也洒在苏清鸢和萧玦的身上。惠民医馆的灯光渐渐亮起,像一盏温暖的明灯,照亮了燕云百姓的生活,也照亮了燕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