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三年八月,江南的雨季比往年更显猛烈。连日来的瓢泼大雨如天河倒倾,长江、钱塘江水位暴涨,支流河水漫溢,席卷了苏州、杭州、湖州等多地的乡村与城镇。农田被浑浊的洪水淹没,绿油油的秧苗在水中沉浮;低矮的民房轰然倒塌,屋顶的茅草、家中的器物被洪水卷走;百姓们背着行囊、抱着孩子,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艰难跋涉,脸上满是惶恐与无助。
灾情如同加急的战报,通过驿站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八月初十清晨,这份带着水汽与焦虑的奏报被送到了太和殿,萧玦刚结束早朝,看到奏报上“江南暴雨成灾,多地洪涝,农田被毁、房屋冲塌,百姓流离”的字样,脸色瞬间凝重起来。
“民为邦本,灾情就是军情!”萧玦当即拍案而起,召集户部、工部、兵部及太医院的官员紧急议事,“江南是大靖的粮仓,如今遭此洪涝,百姓生计堪忧,必须立刻展开救助,绝不能让百姓因灾挨饿、流离失所!”
议事殿内,官员们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了初步的救灾方案。萧玦结合众人的建议,当场下达三道政令,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1. 即刻调运江南周边军粮储备库的粮食,共计十万石,由兵部派专人押送,三日内务必送达受灾地区,优先发放给无家可归、断粮的百姓;
2. 命江南沿线驻军抽调五千士兵,协同地方官员赶赴灾区,首要任务是组织受灾百姓转移至高地或未受灾的城镇,同时抢修被冲毁的堤坝、道路,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3. 受灾地区当年赋税全部缓缴,次年秋收后再补足,严禁地方官员私自催缴,若有违抗,以欺君罔上论处。
政令一出,各部门立刻行动。户部连夜核对军粮储备情况,开具调运文书;兵部挑选精干将士,备好车马,次日清晨便带着文书奔赴江南各军粮库;工部则紧急调运木材、石料等物资,送往灾区支援堤坝抢修。
与此同时,苏清鸢得知江南灾情后,也第一时间赶到议事殿。“陛下,灾后最易爆发瘟疫,”她忧心忡忡地说,“洪水浸泡过的水源、腐烂的动植物、密集的受灾人群,都是疫病传播的温床。臣妾已让太医院挑选二十名医官,携带防疫汤药、药材与医疗器械,即刻前往灾区,协助地方防治瘟疫。”
萧玦闻言,心中暖意顿生:“清鸢考虑周全,此事就拜托你了。务必让医官们注意自身安全,同时尽快控制疫情隐患,不让百姓雪上加霜。”
苏清鸢点点头,转身前往太医院安排。医官们早已备好行囊,得知要前往灾区防疫,无人退缩。他们带上了大量的金银花、艾草、甘草等防疫药材,以及熬制好的清热消毒汤药、止血消炎的药膏,还有绷带、剪刀等医疗器械,当日午后便随兵部的押送队伍一同出发。
八月十三日,首批救灾粮食与士兵抵达苏州灾区。此时的苏州城外,洪水尚未退去,大片农田被淹,不少村庄已成泽国。士兵们刚一到,便立刻投入救援,有的驾着小船穿梭在洪水中,搜救被困百姓;有的则与地方官员一起,在高地搭建临时安置棚,为百姓提供栖息之所。
粮食发放点很快在临时安置棚旁设立,负责发放粮食的官员起初按照惯例,准备“按户籍发放”,每户根据人口多少领取相应的粮食。可刚一开始发放,问题就出现了——不少百姓的房屋被冲毁,户籍文书也随之被洪水卷走,无法提供户籍证明;还有些流民本就没有固定户籍,在灾区临时聚集,更是拿不出任何凭证。
“没有户籍就不能领粮?那我们一家人吃什么?”一位中年汉子急得满头大汗,他的房屋被洪水冲塌,户籍文书也没了,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眼圈通红,“大人,求求您发发善心,给我们一点粮食吧,不然我们真的要饿死了!”
周围没有户籍的百姓也纷纷附和,情绪愈发激动。负责发放粮食的官员见状,顿时手足无措,只好派人快马加鞭向京城禀报,请求萧玦定夺。
萧玦接到禀报时,正在批阅灾区的后续奏报。得知“按户籍发放”遇到的困境,他眉头紧锁,当即下令:“灾情当前,民生为重!立刻更改发放方式,不再按户籍,改为按实际人数发放,只要是受灾百姓,无论有无户籍,均可登记领取,务必做到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他特意补充道:“让官员们挨家挨户统计人数,临时安置棚里的百姓要登记,散落在各地的受灾群众也要派人寻访。对于没有身份证明的百姓,可由邻里作证,或由官员现场核实,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受灾百姓饿肚子!”
圣旨传到灾区,百姓们欢声雷动。那位中年汉子带着家人登记后,领到了足够全家吃半个月的粮食,他捧着沉甸甸的米袋,激动得热泪盈眶:“陛下英明!陛下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负责发放粮食的官员也松了口气,按照萧玦的命令,组织人手挨家挨户统计人数,登记造册。对于分散在各处的受灾群众,士兵们驾着小船四处寻访,将他们接到临时安置棚,确保每个人都能领到救灾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