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八年十一月,江南的寒意已悄然浸透肌理。苏州城郊的田野上,不见了往日的绿意盎然,只剩下被洪水冲刷后狼藉的痕迹——多处田埂垮塌断裂,浑浊的泥水积在低洼的稻田里,形成一片片散不去的水洼;原本畅通的河道被淤泥与杂草堵塞,水流不畅,泛着暗沉的色泽;农户们站在自家受损的田边,眉头紧锁,脸上满是对来年收成的忧虑。
自七月萧承泽微服走访察觉农田水利的隐患后,这件事便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丝绸作坊的薪资纠纷圆满解决、工坊协会顺利成立后,他立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水利修复工程中。“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萧承泽在与苏明轩商议时,语气坚定,“若水利不修,田埂不固,来年梅雨季节再遇洪水,百姓的田地又将颗粒无收,生计无着。这件事,必须尽快启动,且要务必做好。”
苏明轩深以为然。他在苏州任职多年,深知江南水乡的利弊——河道纵横虽利于灌溉,却也极易因梅雨连绵、河水暴涨引发洪涝。此前因府库资金多用于城防修缮与民生安抚,水利工程便一直被搁置,如今有萧承泽牵头,又恰逢丝绸业复苏带来税收增长,正是修复水利的绝佳时机。
两人迅速拟定方案:由府库拨款五千两白银,作为工程启动资金,用于购买砖石、木料、工具等物资;面向城郊受灾村庄招募百姓,成立“水利修建队”,按日结算工钱,既解决工程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能为百姓增添一份收入;工程重点分为三部分,一是修复被冲垮的田埂,加固加高,防范洪水;二是疏通淤塞的河道,保障水流畅通;三是在易涝地区开挖排水渠,在缺水地块修建小型蓄水塘,实现旱涝保收。
方案一经公布,立刻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响应。受灾村庄的农户们纷纷报名加入修建队,他们深知水利修复关乎自家田地的收成,更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好事,一个个积极性高涨,不到三日,便招募了三百余名青壮劳力,分为十个小队,各自负责不同区域的工程。
开工那日,天刚蒙蒙亮,城郊的田埂上便热闹起来。百姓们带着自家的锄头、铁锹,陆续赶到工地,萧承泽与苏明轩也亲自到场督工。萧承泽依旧是一身简便的青布衣裳,只是腰间系了条结实的布带,便于劳作。他走到百姓中间,笑着说道:“各位乡亲,修水利是为了咱们自己的田地,为了咱们的好日子。从今往后,咱们同吃同住同劳作,一起把水利工程做好,让来年的庄稼有个好收成!”
百姓们闻言,纷纷鼓掌响应,士气高涨。苏明轩则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之上,手持图纸,高声部署任务:“第一、二小队负责修复城东的田埂,务必将垮塌处补齐,再加固三尺;第三、四、五小队负责疏通城南的河道,将淤泥杂草全部清理干净,拓宽河道;第六至十小队随我前往城西,开挖排水渠,修建蓄水塘……”
任务分配完毕,百姓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中。田埂上,锄头挥舞,铁锹翻飞,砖石被一块块搬运到位,泥浆四溅;河道里,百姓们赤着脚站在冰冷的水中,用竹筐将淤泥一筐筐抬上岸,虽然寒水刺骨,却没有一人叫苦;城西的空地上,排水渠的轮廓渐渐清晰,蓄水塘的地基也一点点夯实。
萧承泽没有站在一旁指挥,而是走到城东的田埂修复工地,挽起衣袖,拿起一把铁锹,加入到百姓们的行列中。他学着老农的样子,弯腰铲起泥土,再小心翼翼地堆砌在垮塌的田埂上,动作虽略显生疏,却格外认真。冰冷的泥土沾满了他的双手,寒风刮得他脸颊生疼,他却丝毫没有在意,只顾着埋头劳作。
“太子殿下!万万不可啊!”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农见状,连忙扔下手中的锄头,快步走上前,拉住萧承泽的手臂,语气急切,“您是万金之躯,怎能做这种粗活?快歇着去,这些累活脏活,交给我们来做就好!”
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围了过来,劝道:“是啊,太子殿下,您心系我们百姓,我们已经感激不尽了,怎能让您亲自劳作?”
萧承泽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老丈,各位乡亲,大家快别这么说。修水利是为了大家的田地,也是为了整个苏州的民生,我身为太子,理应出力。再说,劳作也是一种历练,能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乡亲们的辛苦,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百姓做事。”
他挣开老农的手,继续拿起铁锹铲土:“大家不用管我,咱们一起努力,早点把田埂修好,也好安心过冬。”
见萧承泽态度坚决,百姓们心中既感动又敬佩。老农抹了把眼角的泪水,转身对众人说道:“太子殿下都如此体恤我们,肯与我们同甘共苦,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大家加把劲,把活干得漂亮点!”
说完,他率先拿起锄头,更加卖力地劳作起来。百姓们也深受鼓舞,一个个干劲十足,田埂上的劳作声、号子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萧承泽与百姓们同吃同住,每日天不亮便到工地,直到天黑才休息。他向老农请教加固田埂的技巧,学习如何辨别土壤的干湿,很快便熟练掌握了劳作要领,干起活来丝毫不逊色于常年劳作的百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