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意外的,是第三个环节——制片方直接公开了《乡村教师》的完整预算明细。大屏幕上,1.2亿元的总预算被拆解得清清楚楚:场景搭建(还原山村小学、村民家、山路)2800万,服化道(全用贴合年代和身份的实物,拒绝“塑料感”道具)1500万,后期制作(侧重真实质感,不搞浮夸特效)1200万,演员片酬(张毅及所有演员合计)2200万,剩下的3300万用于剧组日常、取景交通等——加起来,实际制作费用占比超过80%,宣发费用严格控制在20%以内。
“以前行业里总说‘高片酬挤压制作成本’,一部戏预算1亿,演员拿走6000万,剩下的4000万做场景、服化道,最后拍出来全是‘五毛特效’‘塑料道具’。”陈姐指着预算表,语气坚定,“但《乡村教师》不这么干。我们的演员片酬都是按市场合理价格算的,张毅老师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制作上,主动降了10%的片酬。这80%的制作费,要花在看得见的细节上——比如山村小学的教室,我们没在摄影棚搭,而是在当地找了一座老校舍,重新修缮,保留原来的木梁、土坯墙,连黑板都是找老木匠按当年的样式做的;学生们的衣服,都是去当地老乡家收的旧衣服,洗干净后再稍微缝补,不是剧组统一做的‘新补丁衣服’,要的就是那份真实感。”
预算明细一公开,直播间里的评论瞬间炸了——启动仪式全程同步直播,此时在线人数已经突破两亿,弹幕像潮水一样滚动:“第一次见影视项目公开预算这么细的!太敢了!”“1.2亿,80%用在制作,演员片酬才2200万,这才是正常的比例啊!”“之前看有的剧说预算3亿,结果场景全是绿幕,服化道廉价得很,现在才知道钱花哪儿了多重要”。有从事影视行业的网友留言:“作为道具组的,真的感动,终于不用因为预算不够,用塑料代替木头、用颜料画‘旧痕’了。”
整场启动仪式持续了两个小时,没有明星耍宝,没有夸张宣传,只安安静静地讲“剧本怎么保原着”“演员怎么选”“钱怎么花”,可直播结束时,#乡村教师影视化零争议# #IP改编就该这样# 两个话题直接冲上热搜榜首,累计阅读量破10亿。
书粉们彻底放下心来,有人在超话里写:“以前看IP改编,总怕‘我的白月光被改毁了’,这次看《乡村教师》的团队,从王珂老师参与编剧,到张毅老师去体验生活,再到公开预算,每一步都照着《倡议标准》来,踏实又真诚,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
业内的反应更热烈。之前在社交媒体发文感慨的资深导演陈默,特意转发了启动仪式的新闻,配文:“《乡村教师》不是‘运气好’,是《倡议标准》落地的必然结果——尊重原着所以留得住灵魂,选角看适配度所以立得住人物,把钱花在制作上所以撑得起质感。这不是个案,是IP改编走向规范化、精品化的新起点,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项目。”多家影视公司也在私下组织团队学习这个案例,有制片人坦言:“以前总觉得‘按标准来会麻烦’,现在看《乡村教师》的热度和口碑,才明白‘规范’不是束缚,是能让作品走得更远的底气。”
夕阳西下时,会展中心的人渐渐散去,举着纸牌的书粉们边走边讨论“李老师的戏份会怎么拍”,记者们忙着整理稿件,从业者们还在互相交流着预算分配的细节。没人再提“怕不怕魔改”,因为《乡村教师》用实实在在的执行,证明了《倡议标准》不是一纸空文——当改编守住“尊重原着、尊重专业、尊重观众”的底线,当每一个环节都透明、用心,IP改编就能摆脱“争议”,真正成为让好故事发光的载体。
而这,正是行业革新最动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