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322章 王珂的新作品——《老街》的文化传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2章 王珂的新作品——《老街》的文化传承

初秋的晨雾还没散尽,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就醒了。第一缕阳光穿过檐角的雕花,落在斑驳的木门上,把“张记竹编”“李记铁匠铺”的褪色木牌染成暖金色。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缝隙里嵌着去年秋天的梧桐叶碎,踩上去“咯吱”响,像老街在轻声说话。王珂跟在陆砚辞身后,手里攥着个磨破封面的笔记本,目光忍不住追着巷子里的动静——竹编铺里传来“沙沙”的竹条翻飞声,铁匠铺的叮当声撞在砖墙上,又弹回巷口,连卖豆浆的阿婆推着小车走过,铁皮桶“咕咚”一声,都透着让人安心的烟火气。

“这条街下个月就要开始拆迁评估了。”陆砚辞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墙上的“拆迁公示”,语气里带着几分惋惜,“上周我来的时候,张师傅还说,他这竹编手艺,传了三代,到他这儿,怕是要断了。”正说着,竹编铺的木门“吱呀”推开,头发花白的张师傅端着个搪瓷缸出来,看到陆砚辞,立刻笑着迎上来:“陆先生又来啦?快进来坐,我徒弟刚编坏了第三个竹篮,正跟我闹脾气呢。”

王珂跟着走进铺子里,一股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靠墙的架子上,摆着大大小小的竹编物件——有装针线的小笸箩,有盛粮食的大簸箕,还有给城里孩子编的小兔子玩偶,耳朵上还缀着红绳。铺子中央,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蹲在地上,手里攥着根弯了的竹条,眉头皱得紧紧的。“师傅,这竹条怎么总不听话?”年轻人抬头,脸上还沾着点竹屑。张师傅走过去,从竹筐里拣出一根泛着青的竹条:“你得选晨露没干的时候砍的竹子,纤维软,好塑形。来,我教你握刀的力道,不能太用劲,得顺着竹纹走……”

张师傅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得很,竹刀在他手里轻轻一转,竹条就像有了生命,慢慢弯成想要的弧度。年轻人跟着学,手里的竹刀还是有些抖,张师傅就握着他的手,一点点调整角度:“别急,这手艺得耐住性子,我当年学编第一个簸箕,用坏了整整一捆竹条呢。”阳光从窗棂漏进来,落在一老一少交握的手上,落在散落的竹条上,王珂下意识地掏出笔记本,飞快地记下:“晨露竹,软纤维,握刀顺纹,一老一少,手手相教。”

“王珂,你看这场景。”陆砚辞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声音压得很低,“如果写老街拆迁,很多人会选‘师傅愤怒对抗拆迁队’‘年轻人哭着烧竹编’这种激烈冲突,戏剧性是够了,但力量太向外,也太短暂。”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张师傅教徒弟编竹篮的手上,“你不如试试写这些细节——师傅怎么教徒弟选竹、握刀、编纹,怎么跟徒弟说‘就算铺子拆了,手艺不能丢’,怎么一起找新的地方,想把竹编教给更多孩子。把‘对抗拆迁’的张力,转为‘传承手艺’的温情与韧性。”

王珂猛地抬头,眼里亮了起来。他想起之前写《乡村教师》时,陆砚辞也让他多写“老师给孩子缝破了的课本”“夜里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这些细节,那些看似平淡的场景,反而比激烈的情节更打动人。“您是说,真正的力量不是‘不让拆’,而是‘拆了之后,手艺还能传下去’?”陆砚辞点头:“对。破坏的力量很容易写,但建设性的力量,那种‘无论环境怎么变,我都要守住根’的坚持,才更长久,更能戳中人心。老街会拆,但竹编的手艺、铁匠的火候、阿婆的豆浆香,这些能传下去,老街的魂就还在。”

那天之后,王珂几乎天天泡在老街上。他跟着张师傅去后山砍竹,听他讲“哪片山的竹子适合编笸箩,哪片山的适合编竹席”;他坐在铁匠铺的门槛上,看李师傅给锄头淬火,记下“火候要到‘樱桃红’,淬水时要听‘滋滋’声,那才够硬”;他帮卖豆浆的阿婆推小车,听她讲“老街上的人,以前谁家有事,都会互相帮衬,张师傅家孩子生病,我天天送豆浆过去,他就给我编了个装豆浆桶的竹筐”。

他的笔记本写满了,就用手机拍视频——拍张师傅教徒弟编竹编时的侧脸,拍李师傅抡锤子时胳膊上的肌肉线条,拍阿婆给老街的流浪猫喂豆浆的模样。有一次,张师傅的徒弟说“想把竹编放到网上卖,让更多人知道”,张师傅一开始不同意,觉得“网上都是年轻人的新鲜玩意儿,不懂老手艺”,徒弟就耐心教他看手机直播,看网友怎么夸竹编好看。王珂把这段对话记下来,后来写进了小说里,成了最动人的章节之一。

三个月后,小说《老街》在启点中文网上线。开篇没有写拆迁的紧张,而是从“清晨的竹编声”写起:“张师傅的竹刀在晨露里醒了,竹条泛着青,在他手里转了个弯,就有了兔子的耳朵。徒弟蹲在旁边,手里的竹刀还在抖,师傅握着他的手,说‘别急,跟着竹纹走,就像跟着老街的路走一样’。”

细腻的笔触,鲜活的人物,满纸的烟火气,让《老街》一上线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有人在评论区写:“我爷爷也是竹编师傅,看张师傅教徒弟,我想起小时候爷爷教我编小篮子,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有人说:“以前觉得老手艺离我很远,看了《老街》,才知道每一根竹条、每一次淬火里,都藏着老一辈的心思”;还有在城市打工的读者留言:“看完想去老街看看,哪怕只是喝一碗阿婆的豆浆,看看竹编的小兔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