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枚带着飞鸟刻痕的冰冷纽扣,紧贴着林薇的胸口皮肤,像一块灼热的炭,又像一颗重新起搏的心脏,日夜不停地提醒着她那个名字——沈惊鸿。希望如同石缝中挣扎出的嫩芽,微小却顽强,驱散了些许连日来笼罩在她心头的厚重阴霾。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焦灼与不确定性。这线索缥缈如烟,她该如何追寻?赵书平那张朴素的名片,此刻在她手中,仿佛重若千钧。
理智告诉她,在这敌我难辨的乱世,贸然接触一个身份不明的陌生人,无异于赌博。但内心深处那个渴望找到沈惊鸿的声音,以及纽扣带来的巨大诱惑,最终让她下定了决心。她不能坐等,必须主动出击。这枚纽扣是沈惊鸿可能还活着、并且可能就在上海某处的唯一证据,她不能放弃。
她仔细回想与赵书平短暂的会面。他的言谈举止,那份即使在谈论沉重话题时也保持的学者式冷静,以及他精准提及苏婉清时那探究的眼神……这一切都指向他绝非普通的大学教授。她猜测他很可能属于某个地下抵抗组织,或者是与沈惊鸿有着类似背景的人。去找他,风险极大,但或许也是唯一能解开纽扣之谜、甚至找到沈惊鸿的途径。
她没有告诉阿珍自己的全部猜测,只说要再去见一次赵教授,了解更多难民安置的政策可能性,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阿珍虽觉有些突兀,但见林薇态度坚决,且近日救济点情况稍稳,便提出陪同前往。
“不,阿珍,”林薇摇头,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你需要留在这里。救济点不能没有人维持,那些孩子和伤员需要保护。我一个人去,目标小,反而安全。而且……我只是去请教一位教授,不会有事。”
她不能让阿珍涉险。如果赵书平那边是陷阱,她一个人陷进去,至少阿珍和救济点的其他人还能安全。这是她的孤注一掷,后果应由她一人承担。
阿珍凝视着林薇,试图从她沉静的眼眸中读出更多信息,但最终只是点了点头:“小姐,万事小心。如有不对,立刻撤回。”
林薇换上那身最不起眼的灰色粗布褂子,将头发用旧头巾包好,脸上刻意保留着操劳的痕迹。她将那张名片和那枚纽扣分别藏在贴身的隐秘口袋中,深吸一口气,走出了临时安置点的弄堂。
按照名片上的地址,她来到公共租界靠近苏州河的一片区域。这里相比战火前沿要安静许多,街道两旁多是些老式的公寓楼和挂着各种事务所、咨询处牌子的小楼,行人神色匆匆,但也算井然有序。战争的创伤在这里被小心翼翼地掩盖起来,但空气中依旧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
赵书平留下的地址,是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红砖公寓楼,位置不算偏僻,但也绝不显眼。林薇在楼下徘徊了片刻,观察着进出的人流,大多是普通的市民和职员模样。她定了定神,走上略显昏暗的楼梯,找到了三楼那个标注着“社会问题研究会”的门牌。
门是虚掩着的。她轻轻敲了敲。
“请进。”里面传来赵书平那温和而熟悉的声音。
林薇推门而入。房间不大,陈设简单,几张旧书桌,几排书架堆满了书籍和文件,墙上挂着上海市地图和一些社会调查的图表。赵书平正伏在靠窗的书桌前写着什么,见是她,似乎并不意外,放下笔,站起身,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微笑。
“王老师?真是稀客,快请坐。”他指了指书桌对面的椅子,顺手拿起热水瓶给她倒了杯水。
“赵教授,打扰了。”林薇依言坐下,目光快速扫过房间,除了赵书平,并无他人。
“王老师今日来访,是改变了主意,愿意协助我的调查了?”赵书平坐回原位,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姿态放松。
林薇没有直接回答,她端起水杯,却没有喝,只是借着这个动作掩饰内心的波澜。她沉默了几秒,然后抬起眼,直视着赵书平,决定不再绕圈子:“赵教授,我今日来,并非为了难民调查之事。”
“哦?”赵书平眉梢微挑,似乎来了兴趣,“那王老师是为了……”
林薇从贴身口袋里,缓缓取出了那枚纽扣,放在桌面上,推到他面前。她的动作很慢,眼睛紧紧盯着赵书平的脸,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
“我想请教赵教授,是否认得这个图案?”
当那枚带着飞鸟刻痕的纽扣出现在桌面上时,赵书平脸上的轻松笑意瞬间凝固了。他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虽然很快恢复了常态,但那一闪而过的震惊和审视,没有逃过林薇的眼睛。他没有立刻去碰那枚纽扣,而是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林薇,之前的温和儒雅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带着压迫感的探究。
“王老师,”他的声音低沉了几分,带着明显的警惕,“这枚纽扣,你是从哪里得到的?”
他的反应,让林薇心中那块大石头反而落下了一半。他认得!他一定认得这个图案!这证实了她的部分猜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