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事故的风波如同车间里扬起的粉尘,在几天的忙碌和新的生产批次覆盖后,渐渐沉降、被遗忘。日子重新回到了三班倒的轨道上,机器的轰鸣依旧,工装上的污渍依旧。然而,一则消息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吴普同他们这个小圈子里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涟漪。
消息最初是从宋慧娟那里传来的。一个周三的下午,吴普同上中班,正利用上午的时间在宿舍洗衣服,宋慧娟突然打来了电话。她的声音在电话里带着一种掌握内部消息的轻微兴奋。
“普同,听说了吗?张卫平要调走了!”
吴普同愣了一下,手里的肥皂泡顺着指缝滑落:“调走?调哪儿去?”
“生管科!生产管理科!”宋慧娟语气肯定,“文件估计就这几天下来。说是他们一科的科长和生管科的刘科长都看好他,觉得他沉稳、细心,做事有板有眼,适合做计划调度。这可是个好去处啊,不用再下一线车间了!”
挂了电话,吴普同有些恍惚。他拧开水龙头,冰凉的水冲在手上,却冲不走心头那股复杂的情绪。生管科,那是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和报表,负责制定全厂生产计划、跟踪物料消耗、协调各车间进度的部门。虽然同属生产系统,但那里窗明几净,没有震耳欲聋的噪音,没有呛人的粉尘,更不用三班倒。在普通工人眼里,那几乎是另一个世界。
张卫平要离开车间了。他是他们四个同时入职的同班同学里,第一个职位发生变动的人,而且,这明显是一次“高升”。
正式的通知在周五上午贴在了各车间的公告栏上。白纸黑字,内容简洁:“经研究决定,调生产一科员工张卫平同志至生产管理科工作,负责生产计划与物料跟踪事宜。即日起办理交接手续,下周一正式到岗。”
公告栏前围了不少人,议论纷纷。
“哟,张卫平可以啊,这就进科室了?”
“人家是大学生,又肯干,调上去不奇怪。”
“生管科可是个好地方,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
“以后咱们的生产计划可得指望他手下留情喽!”
吴普同挤在人群中,看完了那短短几行字,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有为老同学感到高兴的成分,毕竟那是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紧迫,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他们几乎是同一起跑线出发的,可如今,张卫平已经率先拐上了一条看似更宽阔平坦的岔路。
中午在食堂,气氛明显有些不同。张卫平所在的桌子比平时热闹了些,不少一科甚至其他车间的工友过来跟他打招呼,说着“恭喜高升”、“以后多关照”之类的客套话。张卫平依旧是那副样子,脸上没什么明显的喜色,只是客气地点头回应,话不多。
吴普同、宋慧娟和吴玉端着餐盘,很自然地坐到了他那桌。
“行啊,卫平,不声不响就办成大事了!”宋慧娟率先开口,笑容明媚,“以后可就是张调度了!”
吴玉也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知识分子的分析腔:“生管科确实更适合你的性格,做事严谨,注重数据和流程。恭喜。”
张卫平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用筷子拨弄着盘里的菜,声音还是那样平稳:“没什么,就是换个岗位干活。都是工作。”
吴普同看着他,想说什么祝贺的话,却觉得喉咙有些发干,最终只是用力拍了拍张卫平的肩膀,挤出两个字:“挺好。”
张卫平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里似乎闪过一丝理解,但也只是一闪而过,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说起来,还是卫平这种性格吃香,”宋慧娟感慨道,“不像我们,在采购部天天跟人磨嘴皮子,或者在车间里埋头苦干。”她这话看似自嘲,目光却若有若无地扫过吴普同和吴玉。
吴玉接话道:“确实。技术岗位或者生产管理,更需要沉得下心的人。我们研发部也是,光会搞关系不行,还得有硬本事。”她这话像是在肯定张卫平,又像是在为自己所在的部门正名。
吴普同默默地吃着饭,听着他们的对话,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他还在适应车间的噪音,学习判断豆粕水分,处理环模堵塞,而昔日的同桌,已经要去制定影响整个车间运行的计划了。这种差距,在公告贴出的那一刻,变得具体而刺眼。
下午,吴普同在车间里有些心不在焉。他看着那些冰冷的钢铁巨兽,听着永不停歇的轰鸣,第一次对这份工作的未来产生了强烈的质疑。难道自己要像赵师傅一样,在这个岗位上干十几年、几十年,从小学徒变成老师傅,最终一身伤病,然后退休吗?赵师傅是值得尊敬的,他的经验是宝贵的,但这条路径,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头。
赵师傅察觉到了他的异常。在一次巡检间隙,赵师傅递给吴普同一支烟,自己也点上,深吸了一口,看着弥漫的粉尘,像是随口问道:“怎么?看张卫平调走了,心里不自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