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柏林电影节也分成了好几个单元,例如特别展映单元,新生代单元和短片单元。
是不是很眼熟,和另外两个电影节也是非常相似的。
都是一个怀旧单元,一个创新单元,外加一个短片单元。都差不多。
王轩也是懒得去看那些片子,说实在,王轩拍文艺片并不代表王轩真的喜欢文艺片。
有些片子确实很好,但也有些片子属实就是导演自嗨了,同来自华夏的片子放映还是要去捧捧场的,先去的《孔雀》,这片子拍的还行,画面是不错的,毕竟导演顾长为也是摄影出身。
电影故事本身也不多见,改开背景下的兄妹三人的命运沉浮。
王轩带着剧组一行一起来的,张婧初看着张丽,暗自打量,心想这姑娘真高,腿真长。
之所以盯着张丽看,就是想知道为什么王轩最终选了这姑娘。
毕竟她当初也是参加了试镜的,骄傲如她是不认为自己比张丽差的。
但看到张丽和王轩的小互动,这一刻她明白了,感情这小妞也跟自己一样啊,走了捷径。
看了看王轩那帅气的脸,健壮的身材,关键是王轩未婚,想到这,她又觉得自己不及张丽这个好运的小妞了。
在张婧初的慌神间,王轩一行已经结束了这次捧场之旅。
回酒店的路上张丽说了张婧初奇怪的眼神,王轩倒没太在意。
柏林属实不是个好地方,来的也不太是时候,冷的要死,也没有大海。
也不知道范小胖和张丽想不想大海的味道。
以后去威尼斯倒是可以带她们去尝尝。
想到海的味道就想到了斯嘉丽,想到斯嘉丽就直接打了通电话,“斯嘉丽,想我了没。”
“王,我当然想你了,想你的夜,让我孤枕难眠,我的王。”
“别发烧了,我想了解公司的进展,你说说看。”
“哼,你还没说想我呢,公司发展的挺好的啊,温子人已经开拍《死寂》了。”
“我当然也是想你的,别急,小烧货,这个月就去洛杉矶找你。”
“真的嘛,亲爱的,那我可要开车去接你。”
“这次要一辆大车,大号的SUV才行。”
“当然,上次空间确实狭窄,影响你发挥了。”
“好了,早点休息,爱你。”
“爱你,拜拜。”
打完电话后,王轩毫无愧疚的搂着两美女睡觉觉,所以说啊,渣男得有个强大的内心才行。
第四天就轮到了《蓝色之恋》的放映。
当夜幕降临,剧院外早已人潮汹涌。
王轩早已非吴下阿蒙了,在欧洲也是一批忠实粉丝的。
剧组一行进场,摄影师们举着长枪短炮,镁光灯闪烁个不停。
这也算是华语电影在柏林的又一次高光时刻——不仅因为电影来自东方,更是因为王轩这位年轻导演,才21岁,却已是两届国际电影节获奖者。
媒体席上,路透社的记者压低声音说:“The Chinese genius again(那个中国天才又来了)。”
最先进门的是顾长为和他的《孔雀》剧组。
他带着张婧初、李玉等人一同出现。
顾长为与王轩在红毯上短暂拥抱,王轩笑着说道:“感谢顾导前来捧场。”
今天,范小胖换了一身淡蓝色礼服,裙摆宛若海浪。
张丽穿着纯白长裙,两人挽着王轩的手,属实是全场最吸睛。
法国摄影记者高喊:“Regardez! C’est le réalisateur chinois!”(看!那位中国导演!)
话不多说,
放映开始
电影厅的灯光渐暗,屏幕亮起。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是一片海蓝色的天空,伴随轻轻的呼吸声。
没有对白,没有旁白,只有画面——那种静默却绵长的镜头语言,让观众几乎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
《蓝色之恋》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少女在城市中成长、寻找自我与爱的故事。
影片节奏极慢,几乎像是一首诗,镜头中光影交错、细节极致,每一帧都像画。
顾长卫坐在第三排,眉头微微动了一下。
他明白,这部电影的语言比《孔雀》更冷静,更残酷,也更年轻。
放映中途,有观众因为情绪激动而轻声啜泣。
影片最后,镜头定格在一场蓝色灯光下的拥抱,音乐渐弱,画面黑去。
片尾字幕一出现,全场静默了五秒。
接着,是持续三分二十秒的掌声。
评审团成员玛丽昂·戈达尔起身鼓掌,她身边的评委——罗曼·杜里斯轻声说了一句:“这不是一部‘东方电影’,这是纯粹的作者作品。”
媒体席上,《银幕》杂志的记者边鼓掌边打字:“Emotionally devastating, visually poetic, and disarmingly honest.”(情感冲击强烈,视觉如诗,真诚得令人不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