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362章 皇上,您也配听这声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2章 皇上,您也配听这声吗

皇帝回宫后,闭门不出。

殿外积雪三寸,内里炭火不燃。

御前太监连递三道汤药,皆被挥袖打翻在地。

龙袍未解,冠冕斜坠,帝王坐在空荡的养心殿中,眼神死寂如井水。

那一拜,不是礼,是崩塌。

他跪的不是铁三爷,而是那口钟——那口本该只听天子之命、却为庶民震响的哑钟。

消息传到东宫时,太子正在批阅奏章。

他搁下朱笔,冷笑一声:“天子伏阶?好啊,那就让他永远跪着吧。”

当夜,六部文书往来尽数封锁,宫门增设两道巡防。

一道诏令悄然下达:凡有外臣提及“钟事”“民声”“听政”者,一律以“妄议君礼,大不敬”论处,轻则夺职,重则入狱。

风声紧得连落叶都不敢响。

崔明瑜接到消息时,正整理《启钟录》的最终定稿。

这是她三日三夜亲手誊写而成的实录,纸用的是尚仪局特制玉版笺,字字端楷,无一涂改。

其中详载祭典当日七人执槌、钟鸣万民泪、天子伏拜全过程,末尾更附裴九渊亲笔所记:“癸酉年冬祭后七日,天子伏阶,敬聋者之槌。”

她披上青灰斗篷,提灯入宫。

尚仪局虽归内廷管辖,但依祖制可直呈女官奏报。

她走的是偏角门,避开禁军主力,却仍被拦在太极殿外。

两名小太监垂首立于丹墀之下,手中拂尘横挡。

“娘娘有令,今日不见任何奏报。”

崔明瑜不语,只将手中帛卷缓缓展开。

雪光映照下,墨迹清晰如刀刻:“今有天子伏阶,敬民声如神谕。”

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穿透寒风。

“此为史官亲录,尚仪局备案正本。若陛下不愿见我,那便让这天地共听。”

四周宫人悄然聚拢,有的低头合十,有的悄悄退后一步行礼。

一名老宦官颤巍巍摸出怀中半截残香,点燃插在石缝间——那是百姓供奉“哑钟”的习俗。

崔明瑜收起帛卷,转身离去,背影挺直如松。

消息一个时辰内送至七王府。

苏锦黎正在书房翻检古籍。

沈琅立于一侧,眉头紧锁;陈老佝偻着背,手指轻轻摩挲一本虫蛀严重的线装书——《礼乐通考·补遗》。

“找到了。”陈老忽然开口,枯指停在一页边缘,“昔年先帝尝设‘听政台’,纳庶民谏言三日,钟为之三鸣。”

苏锦黎俯身细看。

那行字几乎被蛀洞吞噬,只剩残痕断句,但她一眼认出——这是真迹,非后人伪增。

她提笔蘸墨,圈出“三日”二字,指尖微顿。

“既然他们怕我们发声……”她抬眸,目光清冷如刃,“那就把声音变成规矩。”

当晚,王府暗室灯火通明。

三百份《听政请愿书》连夜秘印,纸用粗麻再生纸,象征平民之本。

每一份都留有签名空格,由瞽目坊牵头,联合城南十二乐坊、北市鼓社、西巷织户会,逐户上门征集联署。

有人颤抖着按下手印,有人用盲文刻下名字,还有母亲抱着夭折孩子的牌位,在纸上写下:“替他说一句公道话。”

十七万三千二百六十九人签名。

数字上报那刻,沈琅红了眼眶:“这些人,从前连进宫门的资格都没有。”

苏锦黎只问:“何时能递?”

“明日早朝。”

“不。”她摇头,“等三日。让恐慌再熬他们三天。”

三日后清晨,紫宸殿前百官列班。

崔明瑜身着尚仪局正三品官服,手持黄绸包裹的请愿书,缓步出列。

“臣女崔明瑜,奉尚仪局全体女官之名,请复祖制。”

满殿哗然。

她朗声道:“查《礼乐通考·补遗》载:先帝曾设‘听政台’,纳庶民谏言三日,钟为之三鸣。今民心未安,钟异频现,恐天地示警。为安社稷、顺天意,恳请依旧例开设‘冬听三日’,允百姓代表入宫陈情,由尚仪监录言上达天听。”

她说完,将请愿书高举过头。

司礼监接过后呈入御前。

皇帝坐在高座,脸色阴晴不定。

他不想准,可那一夜的钟声还在耳边回荡——那不是乐音,是无数亡魂的低语。

若再拒民意,谁敢保证哑钟不会再度自鸣?

良久,他闭眼,吐出一字:“准。”

圣旨下达那一刻,西华门外已聚起人群。

沈琅亲自带队,十二坊推选出七位平民代表,统一着素麻衣,佩“言者符”,于辰时三刻抵达宫门候召。

他们中有织妇、有退伍老兵、有失学童蒙师……而最后一位,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乐工。

他手里捧着一支焦黑断裂的木笛,那是他唯一的遗物——三十年前因私自演奏《太平引》被罚饮净音汤,喉骨尽碎,终生不能言语。

此刻,他站在西华门前,仰头望着那扇从未开启过的朱漆大门,眼中泛起泪光。

宫墙之上,一只乌鸦振翅飞过。

地宫深处,那口哑钟忽然又是一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