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门楼上微弱的灯火,可以看到几个身影出现在垛口后,弓箭和弩机依旧对准着下方。
赵大锤急忙解释道:“我们小队在关外三十里处的‘黑石滩’遭遇大队狄骑埋伏,弟兄们……弟兄们死伤惨重!是这三位女侠及时出现,仗义出手,杀退了狄骑,我们才侥幸捡回一条命!这位女侠还受了重伤,急需救治!”他指了指被搀扶着的宋无双。
“女侠?”门楼上的声音带着一丝惊讶和难以置信。毕竟,在边关这等凶险之地,出现武功高强的女子已属罕见,更何况是能杀退大队狄骑的?
秦海燕见状,知道必须表明身份和来意,她上前一步,朗声说道:“楼上这位将军,我等乃是路过此地的江湖人士,听闻边关有变,狄虏肆虐,特来相助。我师妹伤势沉重,需即刻救治,还望行个方便,打开城门放我们进去!若有疑虑,可先收缴我等兵刃,待验明正身再行归还!”
她的声音清越,带着内力,清晰地传入门楼守军的耳中,自有一股坦荡磊落的气概。
门楼上又是一阵低声商议。显然,赵大锤的身份是确认的,而秦海燕三人虽然来历不明,但看情形确实救了赵大锤等人,而且其中一人伤势极重,不似作伪。
片刻之后,那个冰冷的声音再次响起:“好!赵队正,还有那三位……女侠,你们可以靠近!但需解除兵器,由我们暂时保管!待禀明上官,核实身份后,再作定夺!”
“可以!”秦海燕毫不犹豫地答应。她深知边关重地,规矩森严,尤其是在这等紧张时刻,小心谨慎是必要的。她率先将“掠影”剑归鞘,然后示意胡馨儿也将“蝶梦”短剑收起。那名帮着拿“破岳”的士兵,也连忙将巨剑放在地上。
“扎扎扎……”
一阵沉重的、令人牙酸的绞盘转动声响起,那扇包铁皮的厚重侧门,缓缓地向内打开了一道仅容两人并肩通过的缝隙。门内透出更加明亮一些的火光,以及一股混合着汗味、皮革味和伤药味的、属于军营特有的气息。
数名手持长枪、神情戒备的边军士兵从门内快步走出,迅速检查了秦海燕等人放在地上的兵器,又警惕地打量了他们一番,尤其是多看了几眼气息奄奄的宋无双和虽然疲惫却眼神锐利的秦海燕、胡馨儿。
“进去吧!”为首的一名什长模样的军官挥了挥手。
赵大锤连忙道谢,招呼着众人,相互搀扶着,踏入了那扇象征着暂时安全的大门。
门后是一条相对狭窄的甬道,两侧是高大的城墙,墙壁上插着燃烧的火把,跳动的火焰将众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扭曲不定。空气中那股军营特有的气息更加浓郁,还隐约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味和伤者的呻吟声。
穿过甬道,眼前豁然开朗,是一片相对开阔的、由石板铺就的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一些低矮的营房和仓库,远处则是更加高大巍峨的内城城墙和主城门楼。这里显然是关城的侧翼区域。
此刻,广场上并不平静。随处可见匆匆跑动的传令兵、正在集结的小队士兵、以及用担架抬着的、不断呻吟的伤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来临前的紧张与压抑。远处主城方向,隐约传来更加清晰的喊杀声、战鼓声,以及投石机抛射巨石时发出的沉闷呼啸声!显然,关前的攻防战,仍在激烈地进行着!
一名穿着制式皮甲、外罩一件半旧战袍、腰间佩着横刀、年约三旬、面容刚毅、下颌留着短髯的军官,正站在广场中央,眉头紧锁地听取着几名下属的汇报。他身材算不得特别魁梧,但站姿笔挺如松,眼神锐利如鹰,自有一股久经沙场沉淀下来的沉稳与干练之气。看到赵大锤一行人进来,尤其是看到他们狼狈的模样和其中明显是陌生面孔的秦海燕三人,他的目光立刻投射过来,带着审视与询问。
“张校尉!”赵大锤看到这名军官,如同见到了主心骨,连忙挣扎着上前几步,抱拳行礼,声音带着激动与悲怆,“属下……属下回来了!”
那被称作张校尉的军官目光扫过赵大锤和他身后那几名伤痕累累的士兵,又落在秦海燕、胡馨儿以及被搀扶着的宋无双身上,尤其是在宋无双那苍白如纸的脸上停留了一瞬,沉声问道:“赵队正,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小队……就剩下这几个人了?这三位是……?”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赵大锤深吸一口气,强忍着悲痛,将小队如何在黑石滩遭遇狄骑埋伏,如何被围,如何濒临绝境,以及秦海燕三人如何如同神兵天降,如何斩杀狄骑头领,如何击溃敌军,宋无双又如何为救众人而重伤的经过,简明扼要却又难掩激动地讲述了一遍。他言语中对秦海燕三人的敬佩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张校尉,若非这三位女侠仗义出手,我等今日定然全军覆没,埋骨荒滩了!”赵大锤最后说道,声音哽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