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参仙医路 > 第142章 伏牛山下蜀羊泉,散结消瘰除痰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2章 伏牛山下蜀羊泉,散结消瘰除痰火

越野房车驶离天目山腹地,一路向黄河以南的伏牛山疾驰。车窗外的墨绿竹林渐渐被成片的白杨林取代,山间溪流收窄成蜿蜒的田埂河,河岸旁的玉米地泛着金黄,空气里混着泥土的腥气与庄稼的清香。梁大宽指尖轻抵百会穴,内空间里1000平方公里的疆域稳稳律动,淡紫色的女青光域清冽如泉,与其他十色光域交织流转,像一幅流动的药气画卷。

“伏牛山的松针腐殖土最养蜀羊泉!”人参精的须子从领口探出来,在车窗玻璃上勾勒出草药模样,“这东西是‘散结小尖兵’,茎秆带紫,叶如枸杞,红果像小灯笼,味苦性寒,专克痰火郁结长的‘脖子疙瘩’——瘰疬这毛病,找它准没错!”

话音刚落,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秋雁的微信视频请求。梁大宽放缓车速,将车停在路边的老槐树下,指尖一点接通——屏幕里,秋雁站在参仙古医堂的朱红药柜前,神色略显焦灼,诊桌旁坐着个五十出头的农妇,双手紧紧捂着脖颈,眉头拧成了麻花。

“师父,您快到伏牛山了吗?这儿来了位瘰疬病人,我辨证是痰火互结,但蜀羊泉的用量实在拿不准!”秋雁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镜头不自觉地往农妇脖颈处偏了偏。

农妇见状慢慢挪开手,露出两侧脖颈上的七八个硬结——大的如核桃,小的似黄豆,肤色透着暗红,按上去时农妇忍不住倒抽一口冷气:“梁师父,这疙瘩长了俩月了!一开始就黄豆大,我以为是上火起的‘芥子’,没当回事,结果越涨越硬,现在摸着都发疼,晚上躺下来压着更难受,连粥都喝不下几口。”

“张婶,您这俩月是不是总蹲在地里忙农活,还常为家事着急?”梁大宽追问。张婶叹了口气,眼眶泛红:“可不是嘛!家里十亩玉米赶上连阴雨,穗子全发了霉,老伴卧病在床,儿子在外打工回不来,我白天在地头愁,晚上守着老伴睡不着,嘴里苦得像含着黄连,嗓子里总堵着口痰,咳又咳不出来。”

秋雁适时将手机镜头对准舌苔:“师父您看,张婶舌面暗红,舌苔黄厚腻得像铺了层炒焦的黄豆粉,刮都刮不动;脉象弦滑而数,跳得又急又沉,摸上去像按在绷紧的琴弦上。我想着用消瘰丸打底,但蜀羊泉是主药,怕用少了化不开硬结,用多了伤她本就虚的正气。”

“辨证分毫不差!”梁大宽赞许点头,人参精的须子已在屏幕上展开病理模型——模型里,张婶的颈部经络像被一串“痰火凝成的硬疙瘩”堵死,暗红色的“肝火”裹着黏稠的“痰浊”,把气血逼得绕着硬结打旋,连经络都被撑得发亮,“你瞧这模型,张婶的脖子就是‘堆了湿柴的灶膛’:玉米发霉是‘添湿’,着急上火是‘引火’,湿柴烧不透结成疙瘩,越焖越硬,这就是‘痰火郁结型瘰疬’!再拖下去,疙瘩溃破流脓,可就难收拾了!”

张婶看得直揪心,声音发颤:“梁师父,这疙瘩还能消吗?不会要动刀子吧?”

“别慌!蜀羊泉就是‘拆疙瘩的小凿子’,配着清痰火的药,准能把这些硬疙瘩化了!”人参精晃了晃须子,语气笃定,“蜀羊泉味苦性寒,归肝、肺经,苦能降泄痰火,寒能清热散结,专管把硬结‘凿松打散’;但它不能单打独斗——夏枯草清肝泻火,好比‘浇灭灶膛余火’;浙贝母、玄参化痰软坚,好比‘清理灶膛湿柴’;柴胡、郁金疏肝理气,好比‘打开灶膛风门’,这样又拆又清又通,疙瘩自然就消了!”

梁大宽接过话头,让秋雁取纸笔记录:“张婶这情况得‘清肝泻火、化痰散结’,用消瘰丸加减:蜀羊泉10g、夏枯草15g、浙贝母12g、玄参10g、柴胡8g、郁金8g、当归10g、赤芍10g、生牡蛎15g(先煎)、生甘草5g。每日一剂,生牡蛎先加水煎30分钟,再下除蜀羊泉外的药材煎20分钟,最后放蜀羊泉煎10分钟,分早晚温服。另外,取新鲜蜀羊泉捣烂,加少许米醋调成糊,敷在硬结上,每日一换,内外夹击效果更快!”

人参精立刻用农家话拆解药方,说得张婶豁然开朗:“这方子就是给你脖子‘搞灶膛清理’——

- 蜀羊泉是‘主力凿子’,10g不多不少,正好凿松痰火硬结,多了就像凿子太沉,容易凿坏灶膛(伤正气);

- 夏枯草是‘灭火瓢’,专浇肝火,不让湿柴再焖着烧;

- 浙贝母+玄参是‘清柴耙’,浙贝母扒开稠痰,玄参把硬疙瘩泡软,俩一起把灶膛清干净;

- 柴胡+郁金是‘开风门的棍’,柴胡疏开肝郁,郁金通开气血,让灶膛里的浊气散出去;

- 当归+赤芍是‘补灶泥’,当归补血,赤芍凉血,把清干净的灶膛补结实;

- 生牡蛎是‘压硬块的石碾’,咸寒软坚,把松了的疙瘩碾散;生甘草是‘掌勺的’,调和药性,不让凉药伤了脾胃。

外敷的药就是‘局部小凿子’,贴在疙瘩上帮着使劲,内外一配合,疙瘩消得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