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下陆逸先,见过校长!”
待晏火旺等将领退出作战室后。
在屋外等候多时的陆逸先,便急忙走进作战室。
晏羽看到陆逸先那两鬓白发。
笑道:“记得初次见老陆你时,虽说你特意裹得破破烂烂,满脸风霜,嘴唇干裂,但也是一头黑发,这才一年多时间,怎么都白了这么多头发?”
陆逸先也笑道:“忙啊!校长信任职下,行政部一大摊子的事,头发也就熬白了几根。”
“还挺得住不?”
“不在话下!职下初见校长时,职下就说过贪权,可真到掌权了,才发现回家睡个饱觉都是奢侈。”
“回头你拟个名单,给自己寻几个副手,我给你批一下。”
“谢校长信任!”
“说说什么事,日报里不能说,非要跑到前线来寻我。”
“校长!武昌城里的粮价都涨到一两一担了,其他各州府粮价,也差不多要一两一担。”
“行政部各州县太平仓还有多少粮食?”
陆逸安叹息道:“除了德安、襄阳等秋收后解救的州府,大多太平仓都满仓,总计有粮食235万余担,现在嘛!只剩下担了,开战两个多月,耗费近二百万担粮食。”
“用了这么多?后勤部一百万担军粮也用得差不多了,我还想让行政部调拨一些粮食到后勤部去。”
八万大军,两个多月就用了百万担粮食?
就是让将士们一天吃十八顿也吃不完。
不用想,肯定是前线部队拿军粮接济流民了。
陆逸先犹豫一会后说道:“校长!开春以来,行政部调拨给六安州粮食54万担,调拨庐州府32万担,调拨太湖县28万担,还有袁州、洪都等五府府2万担,眼下夏收还要两个月,再这样调拨,我汉家人民军治下人民,就要挨饿了。”
等等!
前面那几十万几十万的粮食调拨也就算了。
可袁州、瑞州、洪都、南康和九江五府,拢共调拨2万担粮食,你也拎出来汇报?
晏羽问道:“你有什么想法?”
“职下虽然不懂军事,但乘胜追击这个道理,职下也明白。只是江西、浙江还好,可一到长江以北…”
陆逸先说到这,话语就停了下来。
晏羽掏出利群点上,吐出烟圈后说道:“继续说!”
“六安、庐州、安庆和滁州等州府,预测将安置流民三百余万,夏收过后的粮食,想接济这三百多万人民到秋收,捉襟见肘。”
“你的意思是休养生息,年内不再大战?”
“职下不懂军事,不敢妄言,但今后针对流民的策略,能否…能否调整调整。”
看来!
除非打通交趾、暹罗那边的粮道。
大量从东南亚、印度那边调运粮食来。
否则!
小冰河时期,人口锐减是再所难免了。
毕竟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没吃的。
哪怕晏羽造出了水泥、煤球,知道兴修水利的重要性。
可面对北方不是极旱就是极寒的天气。
也需要好几年的建设,才能抵抗频繁天灾。
但若灭张凤翼大军后,不一鼓作气北伐。
统一大业,也不知得耽搁多久。
若北伐大军不顾流民生死,也违背了汉家人民军建军初衷。
晏羽回道:“这事我考虑考虑,听闻行政部有些官员倒卖粮食,你可清楚?”
“职下也有耳闻,只是眼下我汉家人民军正与官军大战,需要内部稳定,职下不敢贸然兴大狱。”
“嗯!干脆等我大军凯旋之后再处置吧!听闻江南、浙江富裕,不知那边可有粮食富余?”
“浙江还好,江南桑农众多,若不是去年秋收后,江西、浙江的粮食大量流进江南,估计江南都自顾不暇。”
“你说派人去江南买粮食可取不?”
“据闻江南的粮价都涨到二两一担,去江南买粮,恐怕也买不到多少?”
“二两一担?卢同光前几日在杨州,劫到五万担北运的粮食,这群江南士绅权贵,完全是不把江南人民当人。”
“要不试试?反正那群江南士绅权贵,只会把粮食堆在仓库发霉,底层人民没银钱,要饿还是得饿,粮食到了我们手里,至少还能多救活几个流民。”
晏羽也知道。
若是大量购买江南的粮食,江南的粮价还要拉升。
但眼不见为净。
自己治下的人民都快挨饿了,管不了江南人民。
晏羽说道:“徐锦韫此时正在江南,就将买粮的事交给徐锦韫吧!”
“这…徐锦韫虽懂为官之道,可粮商个个都是老狐狸,咱们购粮是越多越好,职下建议另派一人去。”
“谁?”
“招商商行副行长陈进,一来陈进本就是粮商出身,懂得里面的门门道道,二来陈进还是校长义兄,江南粮商们也希望在我汉家人民军中攀上关系。”
义兄?
这不过是晏羽起家时和陈进的客套话,没想到这陈进倒是把虎皮扯得啪啪作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