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某绝密基地的地下实验室,恒温恒湿的空气里飘着淡淡的冷却液气味。苏念指尖捏着那张刚打印出的“烛龙之眼”设计蓝图,指腹划过纸面密集的线条时,能清晰感受到油墨未干的涩感。她身后,苍穹核心技术团队的十余名骨干屏息而立,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些。
“这就是咱们对抗‘星链’的底牌?”最先打破沉默的是结构工程师老周,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老花镜,手指点在蓝图中央那巴掌大的模块上,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苏总,这看着不像武器啊,倒像台精密的天文望远镜配件。”
这话瞬间点燃了议论的火苗。负责武器系统的李工凑上前,手指在蓝图边缘的性能参数上敲了敲:“是啊苏总,您看这尺寸——长38厘米,宽22厘米,重量不到5公斤,这要是动能武器,威力还不如咱们之前淘汰的单兵电磁炮。可要是干扰设备,功率能顶用吗?”
苏念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将蓝图平铺在巨大的光学投影台上。随着她按下操控键,蓝图瞬间被放大数倍,细密的线路和元器件分布如同夜空中的星图。她拿起激光指示笔,红色光点落在模块核心区域:“诸位,‘星链’卫星的威胁,在于其利用数量优势形成的侦察与干扰网,而非单一的硬杀伤能力。咱们要做的,不是‘击毁’,而是‘致盲’。”
红色光点在投影上划出一道弧线,落在标注“高能光学腔”的位置:“这不是传统动能武器,而是集高能激光与强电磁脉冲于一体的复合干扰平台。激光负责精准破坏敌方卫星的光学传感器,电磁脉冲则干扰其电子系统。既符合国际条约‘不产生太空碎片’的要求,又能实现‘一剑封喉’的威慑效果。”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投影设备的轻微嗡鸣。老周摸着下巴沉吟道:“思路是好,可苏总您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么小的体积里要塞下激光发生器、脉冲源、能量调节器,还有散热系统,这简直是把大象塞进冰箱啊!”
这话戳中了所有人的痛点。李工摊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计算数据:“我初步核算过,要达到致盲低轨卫星的激光功率,至少需要三个标准机柜的设备。就算用咱们最先进的氮化镓芯片,体积也得扩大五倍,‘巡天者’的载荷舱根本装不下。”
苏念早有预料,她点开投影台旁的电脑,调出一份三维模型:“这正是咱们接下来要攻克的核心难题。‘巡天者’的载荷上限是8公斤,留给‘烛龙之眼’的重量只有5公斤,体积更是卡得死死的。用传统集成方式,绝无可能实现,必须另辟蹊径。”
她将三维模型旋转90度,露出模块内部的立体结构:“我计划采用‘三明治’集成方案——将激光发生器与电磁脉冲源上下叠加,共用一套能量转换系统。但最大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在狭小空间内实现能量的高效聚焦,二是解决大功率运行时的散热问题。”
“这俩问题,哪个都能让咱们卡壳半年!”材料学专家张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凝重,“能量聚焦需要超精密的光学镜片组,目前国内最薄的碳化硅镜片也得5毫米厚,还得配套复杂的调节机构。散热更不用提,高能激光工作时的瞬时温度能达到三千度,没有足够的散热面积,直接就会烧穿模块。”
会议室的气氛顿时沉了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苏念的方案看似可行,实则每一步都踩在技术的悬崖边上。老周叹了口气:“苏总,要不咱们向军方申请,放宽‘巡天者’的载荷要求?或者……降低点性能指标?”
“不行。”苏念的语气斩钉截铁,她走到巨大的观景窗前,窗外是茫茫戈壁,远处“巡天者”的原型机正静静停在测试坪上,“‘星链’的卫星还在咱们头顶盘旋,每多等一天,国家空天防御的风险就增加一分。性能不能降,体积更不能超——‘巡天者’的气动布局是经过千次推演的,改动任何一个参数都得重新测试,咱们耗不起。”
她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知道这很难,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苍穹从创立至今,哪一次不是啃硬骨头过来的?当年‘寰宇图谱’的算法突破,不也是咱们在实验室熬了三个月才搞定的吗?”
这番话让众人精神一振。李工一拍桌子:“苏总说得对!咱们不能未战先怯。我建议分两组攻关,一组由张教授牵头,负责新型光学材料和散热结构;另一组我来带,优化能量转换算法,尽量降低功耗。”
“我再加一组。”苏念补充道,“我亲自负责‘寰宇图谱’的推演,重点模拟能量聚焦的最优结构。咱们三条腿走路,就算有一条卡壳,另外两条也能顶上。”
接下来的一个月,实验室成了众人的第二个家。地板上随处可见铺着的图纸,咖啡杯堆在角落形成了小山,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却依旧精神亢奋。张教授的团队尝试了二十多种材料,从金刚石薄膜到氮化铝陶瓷,最终发现将石墨烯与碳化硅复合制成的镜片,既能满足光学精度要求,厚度又能压缩到2毫米。可就在镜片加工完成的那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