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被休后,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 > 第155章 酱瓮底下藏盐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色如墨,山风穿林而过,卷起几片枯叶,在空地上打着旋儿。

沈清禾站在尚未完工的露天腌坊中央,脚下是新铺的碎石地基,四周堆着从旧灶房拆来的青砖。

她伸手抚过一块残缺的墙砖,指尖传来粗粝的触感,像是大地无声的诉说。

三日未入城,城门紧闭如铁,可她知道——风暴不会止步于一道门。

“三千担菜,不能烂。”她低声自语,声音不大,却像钉子一样扎进每一个围拢过来的村民耳中。

柳婆子拄着拐杖第一个站出来:“我信禾娘!我家二十口人,全来干活,只求换点酱菜过年!”话音未落,身后已有数十农户陆续上前,肩挑手提,坛坛罐罐在月光下泛着陶土的暗光。

小甑儿抱着竹片账册跑过来,脸颊冻得通红:“阿姐,记名了,一共六十七户,用工算到腊八前。”她低头翻页,笔尖沙沙作响,像春蚕啃食桑叶。

人群喧动,议论四起。

“真能做成买卖?”

“听说官府盯得紧,盐可是禁物……”

“可她连麦种都能改,酱菜又有何难?”

没人注意到,每一只被抬进坊中的陶瓮底部,都已被阿灰悄然处理过——一层粗盐静静卧在瓮底,再覆以切碎的萝卜条掩住痕迹。

无人察觉,更无人知晓,这些瓮,不只是腌菜之器,更是沉默的储盐容器。

陆时砚披着深色斗篷走来,手中握着一卷泛黄纸页,边角焦黑,似经火劫。

“找到了。”他将纸摊开在石磨上,指尖点向一行小字,“《盐政辑略》有载:‘淋灰法’可行。”

沈清禾俯身细看,眉心微动。

草木灰混海沙,引雨成卤——古法虽存,但此地临山无海,本该寸步难行。

可她的手指忽然一顿,望向远处阴坡那片黝黑土壤。

“黑灰土……含碱。”她喃喃道。

空间识海微震,灵泉沙土的记忆浮现眼前——成分相近,活性稍弱,却足以替代海沙!

“明日就动手。”她抬眸,目光如刃,“进深山取土,架笕引泉,建池滤卤。位置要偏,火光不露,声响不传。”

阿灰领命而去,身影没入林间。

沈清禾转身走向作坊中央,亲自搬起第一块砖,稳稳砌上地基。

砖石相碰的闷响,在寂静夜里格外清晰。

百姓们怔住了,继而纷纷弯腰拾砖,合力垒墙。

篝火燃起,人影交错,一座崭新的腌坊在寒夜中拔地而起。

然而城中,虞九章正坐在檀木案后,指尖轻叩茶盏,冷笑溢于唇角。

“小小农妇,竟敢染指盐利?”他展开县丞签发的告示,朱批赫然:“私设盐灶者,杖八十,流三千里。”随即挥手,“派衙役,砸锅焚灶,押人游街——我要让她知道,谁掌规矩。”

两户胆大试制的农户当晚遭袭,灶台尽毁,家中老翁跪地哭嚎,却被拖上囚车,沿街示众。

消息传回山后坊时,不少人脸色发白,脚步迟疑。

可第二天清晨,沈清禾却立在坊门口,当众揭开一口大缸——红亮辣酱翻涌如霞,香气扑鼻。

“今冬酱价五倍于常。”她声如清泉击石,“但不用钱买。用工抵盐,一人一日,换酱十斤,另加腌菜五斤。”

一句话,如星火坠荒原。

邻村劳力闻讯而来,男女老少络绎不绝。

腌坊日夜不停,炊烟袅袅,酱坯在竹席上翻晒,金黄豆粒与鲜红辣椒层层叠压,空气中弥漫着发酵的醇香,浓烈而踏实。

陆时砚站在高处了望,手中握着一张新绘的地图,标注着隐蔽盐池的位置。

他低声道:“她在用规则之外的方式,重建秩序。”

沈清禾没有回头,只是轻轻拂去袖上尘土,望着那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陶瓮,眼神沉静如水。

每一口瓮里,都有秘密。

每一道工序,都是布局。

而真正的风暴,还在路上。

雪云正从北岭压来,厚厚地堆积在天际。

三百余口酱瓮静静伫立在坊中,封泥完好,纹丝未动。

没有人知道,它们即将面对怎样的审视。七日后,大雪封山。

狂风卷着碎雪如刀般刮过山脊,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连远处的松林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腌坊外的石板路早已被积雪掩埋,唯有坊内几处火塘未熄,袅袅青烟挣扎着冲破雪幕,在空中划出几道颤抖的灰线。

沈清禾立于作坊中央,指尖轻抚一口封泥完好的酱瓮,触手冰凉。

她眸光微敛,心中却如擂鼓——这一日,终究来了。

果然,午时刚过,山道尽头传来沉重的脚步声与铁链摩擦的冷响。

虞九章披着玄色狐裘,领着一队衙役踏雪而至,身后跟着两名文书模样的人,手持查抄令。

他目光扫过整齐排列的三百余口陶瓮,嘴角勾起一抹讥诮:“听闻共腌坊日夜熬卤,私贩盐利?今日我便亲自验一验,这些‘酱菜’里,藏的是不是百姓的口粮,还是朝廷的禁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